韓媒集體反老闆 抗啥爭啥?
白兆美《全球中央》2012.09.

遠東戰事如火如荼時的1930~40年代,中國「炸不死的重慶之蛙」、日本「東京玫瑰」曾是參戰國的重要外交與軍事上的祕密武器。之後不到百年的歲月裡,雖不能以偏概全,但只要是執政者或發動政變者,或是富商大賈,將媒體視為必要的宣傳工具或提昇身分地位的手段。
半個多世紀後的1980年代,全斗煥坐上總統大位的同時,南韓媒體經歷了一場強制廢除與合併的浩劫,像是〈東洋放送〉、〈東亞放送〉併入KBS,原為民營的MBC被整編為公營廣電媒體,CBS的新聞製播功能被廢,迫使成為不能接廣告的純宗教頻道;數家新聞通訊社合併成一家公營的〈聯合新聞社〉;還有許多媒體人莫名被解職,可謂是一段新聞、言論、人權,甚至商業廣告都不自由的恐怖年代,但也因此促成後來1987年的電視台工會的成立。工會本以保護勞工權益為設立目的,然而南韓的媒體薪資優渥,社會地位高,20多年來新聞媒體工會若集體且連鎖性的罷工,並非屬單純爭取更高酬勞,而是代表對政府或經營團隊的不滿的自覺行動。這次MBC、KBS、YTN的工會正巧都要求公司社長辭職,因為社長們被認定是國王人馬,是選舉後的酬庸性質;他們也要求公正平衡的新聞報導,也反對新聞法案修正後,報社與財閥跨業經營電視台,以免造就政治立場鮮明的獨大寡占媒體。
今年的韓媒罷工可從2008年談起。2008年底南韓執政黨在國會臨時會上,企圖讓執政黨版本的廣電新聞相關修正法案闖關。對此,全國媒體工會自2008年12月24日要求國會撤回相關法案,並宣布26日起罷工(2008年12月26日至2009年1月12日)。參與媒體罷工的有MBC、SBS、YTN、CBS、EBS等電視台,傾左的〈大民族報〉、〈京鄉新聞〉等全國性報紙與〈釜山日報〉、〈大邱日報〉、〈每日新聞〉、〈京仁日報〉等主要的地方報紙,集中報導凸顯執政黨版本的廣電新聞相關修正法案內容具有爭議,加入所謂的「版面」罷工行列。

成立才4年多的「放送通信委員會」(與台灣NCC相似)8月14日任命「放送文化振興會」第9屆理事9人,成員包括留任3人在內,總共6個人與執政黨走得很近。振興會又是MBC的最大股東,要MBC經營團隊有什麼新作為,事實上很不樂觀。而且連鎖罷工的4大媒體KBS、MBC、YTN、YNA,事實上有個共通的幕後老闆,公營事業分別占了一半以上的持股,董事會是以國會席次比例分配,KBS與MBC董事會的朝野比例分別為 7:3與 6:3,所以董事會成員多半支持執政黨,在野就難以在公營媒體上發聲;由政府公營事業持有58.5%股份的「新聞通信振興會」,正是新聞專業頻道YTN的大股東,對YTN任命社長及經營上具有關鍵的行使權,所以幾家大媒體都要被懷疑要淪為御用宣傳機構。

「成也媒體、敗也媒體」,今年媒體罷工之所以這般未能產生廣大迴響,究其原因,朝鮮、中央、東亞等三大報社與其他電視台同業都沒有具體報導MBC等媒體連鎖長期罷工事件有關。所以閱聽人認為媒體罷工是勞資關係,或政治對立關係,或社會的保守派與進步派之間的立場衝突,很少有人會去思考媒體的政治人事佈局或頻道的公器私用。
已有多次罷工經驗的幾家媒體,在今年進行的長期抗爭當中,提出「反空降社長」、「反不公正報導(反公器私用)」訴求,也連帶著反對親李明博政權的保守媒體〈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等兼營電視頻道。簡言之,罷工者為了反對媒體淪為執政者御用,反對政治立場鮮明傾向執政黨的大型報社或財閥有機會成為兼營電視與報章媒體巨獸。從1月底到7月中旬的170天,MBC雖打破有史以來媒體罷工最長紀錄,KBS也由新聞部為主軸,從3月到6月,拒做御用報導94天。與台灣的中央通訊社性質相似的聯合新聞社(YNA)與聯合新聞網(YTN),雖也強烈要求撤換社長,這些主要電視台與通訊社的兩大訴求暫告失敗。而且今年的主要媒體罷工,對執政黨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威脅,在4月的國會選舉仍拿到過半席次。
30年前是槍桿子出政權,媒體被迫屈服於軍政下,如今媒體能載舟亦能覆舟,成了政黨與財閥爭相得手的禁臠。因為媒體不同於其他產業,媒體經營人與新聞從業人員,不能只顧營收或私利,這次南韓MBC、KBS、YTN 等重要媒體罷工事件,凸顯了南韓新聞媒體的良知。回到工作崗位的媒體人雖更積極批判權力,並牽制有失中立客觀的新聞報導,但晚間9點新聞黃金時段的裡外都沒有受到罷工效應,仍然未脫「政令宣導」之嫌,但年初連鎖罷工的媒體工會成員揚言將再發動罷工抗爭,直到讓媒體成為獨立公正的言論平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