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宣洩情緒的出口
台灣的韓流迷大部分喜愛韓劇或K-POP,卻對韓片不熟,其實韓片在南韓國內的市佔率在1983年約40%,1997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掉到25%之後,2001年韓流正興盛時的市占率首度逾5成(50.1%),2004年更高達54.2%,而去年(2011)也有51.9%的市占率。
截至2012年6月17日止,今年的韓片觀眾已破4千萬人次,跟去年同期比較,足足多出千萬人次,而且今年逾100萬觀眾的韓片多達15部。在5千萬人口的國家,這樣的數據實在令人驚艷。
韓片觀眾逾1千萬人次的有5部。依年份順序來看,有2003年《實尾島》1108萬人次、《太極旗-生死兄弟》1174萬人次、2005年《王的男人》1230萬人次、2006年《駭人怪物》1301萬人次、2009年《海雲臺》1145萬人次。
今年1至5月韓片的亮麗成績應歸功於30~40歲青壯年齡層,他們是為1990年代南韓校園電影注入活力,比比其兄長輩更捨得花休閒活動費的族群。今年連淡季3月,也有近680萬人次票房,比去年同期暴增400萬人次。
為何今年初進電影院的人數增幅如此龐大?南韓電影圈人士分析,KBS與MBC電視台罷工事件,造成週末首選的高收視率戲劇與綜藝節目也跟著停擺,使得青壯年觀眾走出戶外、走進電影院。
南韓曾對國片有高度保護措施 -- 電影配額制度,但為履行與美簽署的雙方投資協定,逐拿出開放政策,至2006年將保證韓片上映日數從一年146天大幅砍半為73天,結果韓片並未被開放的競爭打倒。以去年為例,韓片市占率逾5成,動員1億5979萬人次觀賞,寫下1兆2363億韓元票房紀錄。
南韓第一部突破1千萬人次觀眾的韓片是事實改編的《實尾島》。另外像《殺人的回憶》、《那傢伙的聲音》、《孩子們》、《我的野蠻女友》、《實尾島》、《華麗的假期》、《馬拉松》、《假期》、《熔爐》、《斷箭》以及今年5月上映的《南北韓夢幻隊》等等,都是事實改編又吸引輿論討論,後座力很強。
1968年1月北韓朝鮮人民軍124部隊員金新朝等一行31人,計劃潛入青瓦台刺殺朴正熙總統失敗後,南韓為了報復,同年4月在實尾島以31個人組成2325部隊209派遣隊進行魔鬼訓練,計劃潛入北韓刺殺金日成,因是1968年4月成立而又稱「684部隊」或「實尾島部隊」。卻因南北韓出現尋求和解交流的氛圍,「684部隊」的刺殺行動拖3年多之後被取消,隊員由於絕望與憤怒逃離實尾島,劫持公車前往首爾途中遭到圍捕,最後引爆手榴彈自殺,被逮4人也都被槍決,無一隊員倖存。
影片叫好又叫座,社會大眾強烈要求政府公開事實,國會隨即也通過一項補償潛派到北韓的南韓特務的法案。成為帶動民積極尋找真相,為犧牲者平反的電影。
《華麗的假期》2007年7月25日上映,金智勳導演,金相慶、安聖基、李準基主演,觀眾730萬人。以民主運動為主題缺乏娛樂性,上映時又有《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變形金剛》、《終極警探4》等超強片圍攻,卻能吸引7百多萬觀眾並獲電影評論家高度的肯定。
1980年5月18日在光州發生「518光州事件」,以計程車司機姜敏祐與振祐兄弟,以及朴新愛3人的眼光去看事件。3人同時目擊到空降部隊員毆打示威學生。隔天,振祐得知同學被誤認成示威者而被軍人打死的消息,但因老師阻止而沒能發動同學一起去參與示威。在此同時,敏祐在開車途中見到瀕死大學生們,便想送受傷學生至醫院,被空降部隊員毆打及逮捕,所幸途中趁亂逃出。下午地方政府宣布戒嚴軍即將撤離,許多光州市民紛紛走出戶外慶祝,這時以播放國歌為訊號,軍人射殺市民,振祐也中彈身亡,而敏祐及新愛等更多的光州市民決定加入市民軍,對抗政府戒嚴軍。當時的鎮壓行動代號就是「華麗的假期」。

《熔爐》2011年9月22日上映,黃東赫導演,孔侑、鄭柔美主演,觀眾逾466萬人次。2006年因證據不足而獲不起訴處分的聾啞特殊學校教職員,因本片所引發的輿論壓力重啟審判,終於能將長期對聽障生施暴及性侵的前教職員法辦、50年歷史的學校也被處分開閉,校方相關人員14人移送法辦,多少對受害學生有所交代。
《斷箭》2012年1月18日上映,鄭智泳導演,安聖基、朴元尚主演,在以歡樂氣氛的大型賀歲片出籠之際,製作費僅5億韓元的法庭舌戰,在上映第4週即突破3百萬觀眾,同時也引起輿論關心,被稱為《熔爐》第2,司法單位也格外緊張。
《斷箭》是以2007年「法院石弓恐怖事件」改編,前成均館大學助理教授金明鎬1995年指出試卷有誤之後,正巧在校內升遷評鑑中陪榜,又在隔年的續聘名單中排出。為此金教授提訴但在一、二審皆敗訴。校方認為,金教授足可作為優秀學者但人格問題不適合做為教導學生的教授一職。2005年再為不當解雇上訴卻屢被駁回,乃至2007年1月15日發生以石弓刺傷法官事件而判刑4年,現已服完刑期出獄。審判過程之中,金明鎬有犀利的批判司法不公、控訴恐龍法官。
喜歡電影的人,通常也有選片的習慣,南韓19~34歲觀眾首重電影情節(92.4%),其次是類型,再者口碑與對演員的喜好是選片要件。南韓民眾普遍對於事實改編的電影有好感,但電影是經過編劇,並非呈現完全事實,而電影引發社會共鳴,或許反映民眾藉機宣洩對現實不滿。電影《假期》裡的逃犯說「有錢無罪、無錢有罪」,這其實也是貧富兩極化之後的社會寫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