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
《全球中央》2010. 08 白兆美

〈表一〉
死亡時間/得年
|
姓名
|
職業;榮譽(最近期)
|
備註
|
2010. 06. 30/33
|
朴容夏
|
演員、歌手;2009年Mnet 20’s Choice Hot GlobalStar獎
|
憂鬱症;寓所上吊
|
2010. 05. 25/56
|
郭志均
|
電影導演;1992年大鐘賞最佳劇本獎、1991年大鐘賞最佳影片獎
|
寓所燒碳;執導多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曾3度榮獲韓國電影大獎「大鐘賞」最佳導演獎
|
2010. 03. 29/39
|
崔真永
|
演員、歌手;2000年金碟獎新人獎
|
憂鬱症;寓所上吊
|
2009. 11. 19/20
|
金多蔚
|
模特兒;2009年紐約雜誌票選最佳模特兒、2009年亞洲模特兒頒獎典禮服裝模特兒獎
|
憂鬱症;巴黎寓所上吊
|
2009. 04. 27/24
|
禹承娟
|
模特兒、演員
|
憂鬱症;寓所上吊
|
2009. 03. 12/37
|
李昌龍
|
歌手;1993年MBC先生歌唱賽冠軍、1992年KBS全國歌唱賽冠軍
|
副業經商失敗之債務;寓所上吊
|
2009. 03. 07/29
|
張子妍
|
歌手、演員
|
憂鬱症;經紀公司強迫「性接待」;寓所上吊
|
2008. 12. 01/29
|
李瑞賢
|
詞曲、歌手
|
債務;錄音室上吊
|
2008. 10. 06/23
|
金智厚
|
模特兒、演員
|
出櫃同志;網路流言;電視劇〈土地〉;寓所上吊
|
2008. 10. 03/25
|
張彩媛
|
變性藝人(由男變女)
|
網路流言;寓所上吊
|
2008. 10. 02/40
|
崔真實
|
演員;2008年MBC人氣獎電視部門貢獻獎
|
網路謠傳放高利貸逼死藝人安在煥;4年前離婚,憂鬱症;電視劇〈玫瑰人生〉;寓所上吊
|
2008. 09. /36
|
安在煥
|
演員
|
網路謠傳鉅額欠債;車內燒碳
|
2007. 05. 28/37
|
呂在求
|
演員
|
電視劇〈首爾1945〉;寓所上吊
|
2007. 02. 10/27
|
鄭多彬
|
演員;2003年MBC演技新人獎;2004年SBS演技新星獎
|
憂鬱症;寓所上吊
|
2007. 01. 21/26
|
U;Nee(許允)
|
歌手兼演員
|
憂鬱症;網路流言;寓所上吊
|
2005. 02. 22/25
|
李恩珠
|
演員;2004年MBC最佳女演員獎
|
憂鬱症;寓所上吊
|
1996. 01. 06/32
|
金光錫
|
詞曲、歌手
|
寓所上吊
|
1996. 01. 01/20
|
徐志遠
|
歌手
|
在寓所服用大量藥物
|
1990. 02. 04/28
|
張 德
|
歌手
|
服用大量安眼藥
|
表一註:製表年份由近至遠,藝人中文姓名為音譯。
近年來,韓國的自殺率居高不下,選擇自殺者除了本身找不到出口而「想不開」之外,憂鬱症是在他們身上常見的疾病,另一種就是社會上的集體意識往往逼人太甚,讓人萬念俱灰,產生「賴活不如好死」的念頭。但相較於高知名度藝人的自殺,其實南韓社會的老年人與鄉村人口的自殺率在各年齡層和地區中最為嚴重,鄉村老人的自殺率足足高於城鎮老人的 6 倍之多,這讓遵循儒家文化,以敬老尊賢社會風氣著稱的韓國社會顏面掛不住。

無論是什麼原因,選擇自殺的人,就是自私的一方。自殺往生者,或許一了百了,但留下來的人呢?視他們為偶像的影歌迷,尤其是至親至友,情何以堪?韓國知名人士的自殺事件,在社會上引爆「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就以崔真實事件為例,當月的自殺率與前一個月相比增加66% 之多,足以證明自殺的高傳染力。
自殺成為韓國社會巨大的殺人魔,可能是「死者為大」的社會觀念與媒體報導助長的風氣使然。東方人對於亡者多半抱持敬畏、包容、美化的態度,若某官員因貪污案接受調查或具體求刑,一旦以自殺方式結束生命,此人的待遇從此大翻轉,原有的調查即刻中止,無論生前的職務,都能享盡盛大禮遇的喪事,備極哀榮。若是藝人自殺,他(她)即刻成為最耀眼的明星,原先的負面臆測,全都轉為歌功頌德,對其「激賞」有加,還要舉辦紀念發表會等活動,讓人覺得死了比活著光榮。
藝人等知名人士的自殺事件,對於媒體而言是可口的「特餐」,所以動輒搬出人民「知的權利」,對於感情世界或債務問題等做出過當的推測和娛樂化的報導。現今媒體數目氾濫,所以不難發現「直播」公祭等的畫面,特寫親友穿著什麼樣的服飾做出哪一種哀傷表情。假若下起雨,那麼再加油添醋地說「連老天爺都哭泣」之類的報導。以最近的朴容夏為例,媒體說他平常照顧癌父而身心俱疲,乍聽之下會讓人以為他是因為父親的病情傷心過度而走上絕路。兩年前的崔真實事件,當時媒體根據網路匿名者的流言蜚語,大肆報導「40億韓元的高利貸」等流言,會讓閱聽人誤以為那就是事實,是崔真實害死安在煥,因此網路流言也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媒體八卦或網路流言導致特定藝人自我了斷之後通常都無法「全劇終」,閱聽人經常被迫目擊「未完待續」、一再拖戲的情節,因為一個人死了之後,衍生出更多更大的謠言怪獸。像崔真實的前夫,被指責是為了崔真實的遺產而爭取婚生子女監護權,網路毒舌派群起,批判之辛辣苛刻彷彿非得置他於死地,稍不留神這種攻擊很容易演變成「一案兩屍」,猶如當初安在煥自殺衍生出崔真實放高利貸的流言,前後兩者相繼選擇死亡。
兩年前,神經精神科醫師鄭英造教授曾指出,安在煥、崔真實等名人相繼自殺以及經濟蕭條,可能引爆「社會性憂鬱症擴散現象」。鄭教授說,憂鬱症或憂鬱症導致的自殺是「傳染力」驚人的一種疾病,他以門診病人為例,發生崔真實等名人自殺事件後,病人的心理動搖現象顯著增加。

縮短人們時間與距離的網路,雖然提供豐富資訊且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便利性,但由於網路虛擬世界的隱藏性,有時被利用作為攻擊、傷害他人的有利工具。網路普及率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南韓,每年都會出現網路流言殺人事件,最受矚目的莫過於高知名度的藝人和校園霸凌事件中的受害學生。

謠言止於智者,但要娛樂圈拒絕謠言談何容易?只要是藝人都會怕沒有新聞,所以抱持著無論真假或正面負面,能登上娛樂版面總比沒有人報導來得好的心態。可是當藝人遇上負面新聞或謠傳,就必需懂得拿出本事和誠意面對傳言和鎂光燈,讓危機變轉機。
做什麼行業皆可享有隱私權和尊嚴,公眾人物亦享有隱私受保障的權利,但藝人的隱私從小道消息漫延再攤在陽光下,不管是真假皆藏不住也躲不掉。可是,公眾人物被社會公評的事情,也應僅止於其工作領域,否則,閱聽人一不小心掉進盲從起哄的陷阱,成了他人自殺的共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