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悲憤淬鍊出現代韓國的光芒
深刻體會唯有團結自強才能不再被欺壓
白兆美《全球中央》2010.07
「民族性」意指一個民族受同一文化影響,所表現出的特有性格與氣質,更是一個民族「血緣」的持續。民族性的形成是長期的,且與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生活環境又包含了氣候與地形等自然因素,所以現今我們也常以地理位置─如北方性格─形容或定義一個人。
那麼韓國的民族性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若問台灣人,可能直接舉出「驃悍」一詞,再聯想到其他面向如人蔘、泡菜、韓劇、Super Junior、少女時代、跆拳道等詞彙。
其實,我們並不是真正懂得鄰邦,韓國因為地理位置,過去長期處於周邊強權威脅,對外總得委曲求全、看他國臉色行事。
體會刻骨銘心的屈辱 始於江華島條約
19世紀在中國所發生的幾件大事,直接影響到周邊國家的命運。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英間簽署的《南京條約》,無疑瓦解了原本以中華思想為中心的東北亞國際秩序,遂將這個地域帶入以西歐近代國際法為中心的體系裡。

然而,《江華島條約》成了朝鮮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逐步淪入日本殖民政策的陷阱;而對日本而言,這只是對外擴張軍國主義的開胃菜而已,等到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朝鮮也隨即於1897年獨立更名為「大韓帝國」。
時間再停格於1895年,朝鮮高宗的王妃閔氏(後追諡為「明成皇后」)就在宮內慘遭日人毒手,接踵而至的是新帝國主義與新殖民主義的列強,瓜分了朝鮮半島的國土利權。日本並持續對大韓帝國威脅利誘連哄帶騙,讓其糊里糊塗地把國家外交權交由日方掌控,日本於1910 年不費多大力氣即將朝鮮半島納為殖民地,使得大韓帝國維持不到14年,讓韓國體認到刻骨銘心的屈辱。
韓國人民受日本殖民36年期間,也促使他們痛定思痛,體會到需全力對抗外權,不自主寧死的愛國性格發揮的淋漓盡致。
但是,20世紀中期的朝鮮半島,雖然日本殖民帝國退了,卻仍脫離不了外強的干涉與慫恿,朝鮮半島由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的美蘇兩大陣營軍管,遂造成半島一分為二,1948 年分裂為「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明成皇后遭謀殺 韓對日情結極度惡化
韓國歷史上的宮廷黨派政爭不斷,且向中國大陸稱臣千餘年,因此部分韓國人認為其民族一旦聚首就內鬥,對外卻易於妥協與依賴,即奉行所謂的「事大主義」。
數千年朝鮮半島的歷史很難用三言兩語帶過的,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段期間的韓國深受中國─尤其是儒家思想─影響,明末清初時甚至以「小中華思想」自居,深信朝鮮為正統中華思想的繼承者。
朝鮮半島因為地理之便,很早就接觸到中國文化,卻也因為地理位置,長年受到日本的侵犯。日本始終將朝鮮半島視為禁臠,為了鞏固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不斷挑戰中國的宗主國地位,使得夾在中間的朝鮮半島受到極大煎熬。
16世紀末豐臣秀吉對朝鮮發動的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1592及1597年的「壬辰倭亂」與「丁酉再亂」(明史稱「萬曆朝鮮之役」、日史稱「文祿.慶長之役」)擴大為東北亞的國際戰爭,讓中日韓三國的糾纏關係浮上檯面,翻開東北亞的近、現代史,很容易找到日本因覬覦朝鮮半島而發動侵略,並利用這個地理位置做為侵略中國的跳板的證據。
這種模式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所以歷史上的中韓兩國,在某些層面來說關係密切唇亡齒寒,因為朝鮮以為脫離中國之後,從此獨立自主,事實上反而讓自己迅速走向亡國之路。
日本視朝鮮為禁臠 不斷藉機染指
由於日本曾展現的擴張野心,以及不承認侵略史實態度,至今仍然得不到許多周邊的諒解,尤其曾被殖民 36年的南北韓,更是將其視為頭號罪犯與敵人,所以早期多以抗日做為愛國題材,電影或電視裡常見日本侵略戲碼,電視劇《明成皇后》即是王后(閔妃)被日本浪人所弒的民族悲劇,戲劇再次聲討當年日人的蠻橫,並且成為超高收視率,開啟歷史劇風潮,提供韓國全國民眾廣泛討論的議題。事實上,韓國的對日情結,就是在 1895年日人謀殺王妃閔氏的「乙未事變」之後極度惡化。
1894年,不滿貪官污吏與階級制度的「東學」領導人與農民聯手,展開輔國安民、除暴救民的運動,高喊「斥倭洋倡義」(排日與排洋)、追求人人平等。這項「東學農民革命」反而成為之後日本干政的藉口。

1897年 10月,朝鮮改制為大韓帝國。改制後的韓國,並沒能真正享有自主權,清日戰爭、日俄戰爭、義和團事件等等周邊國家發生的事件,都讓韓國遭到池魚之殃。
1905年 9月的日俄《普茲茅斯條約》,明訂日本在朝鮮半島行使政治、軍事、經濟方面擁有特殊利益,並且可對朝鮮採取指導、保護、監察等措施,這無是國際社會默認日本得以殖民朝鮮半島的根據。1905年 11月的第二次《韓日協約》(乙已條約)則使大韓帝國淪為受日本保護的國家 ,亦即剝奪韓國的外交權,韓皇之下設置日本人統監, 1907年日本藉口韓皇派遣密使到海牙的萬國和平會議,強行讓韓皇退位,並解散朝鮮軍。直到 1910年 8月 22日,韓國被迫簽下《韓日合併條約》之後隨即亡國。
嚐盡亡國恨後的奮起
大韓帝國始終沒有能夠真正的獨立自主,究其原因,其實她是在列強勢力均衡之下誕生,列強勢力失衡之時隨即淹沒於歷史中。嚐盡亡國恨的韓國人,從不斷被壓迫的歷史中,深刻體會自立自強的重要,從此更加堅韌凝聚,不畏強權,十分重視群體與團隊精神。
這種團結與愛國的行為,致使雖然在南北韓的對峙之中,雙方仍高喊「統一」,另外在其他方面如學生民主運動(以群眾力量抵制軍政與貪官)、國家政策的執行(為了推行國家政策,願意犧牲小我)、同舟共濟(1997年金融風暴,全球韓展開捐款救國運動)及國際賽事 (參賽以奪冠為目標)、對外關係(對外口徑一致),甚至在演藝娛樂上(藝人在國外以推廣韓國文化為榮)都有出色的成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