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韓國的民族性

歷史悲憤淬鍊出現代韓國的光芒 

深刻體會唯有團結自強才能不再被欺壓
白兆美《全球中央》2010.07


「民族性」意指一個民族受同一文化影響,所表現出的特有性格與氣質,更是一個民族「血緣」的持續。民族性的形成是長期的,且與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生活環境又包含了氣候與地形等自然因素,所以現今我們也常以地理位置─如北方性格─形容或定義一個人。

那麼韓國的民族性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若問台灣人,可能直接舉出「驃悍」一詞,再聯想到其他面向如人蔘、泡菜、韓劇、Super Junior、少女時代、跆拳道等詞彙。
其實,我們並不是真正懂得鄰邦,韓國因為地理位置,過去長期處於周邊強權威脅,對外總得委曲求全、看他國臉色行事。

體會刻骨銘心的屈辱 始於江華島條約

19世紀在中國所發生的幾件大事,直接影響到周邊國家的命運。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英間簽署的《南京條約》,無疑瓦解了原本以中華思想為中心的東北亞國際秩序,遂將這個地域帶入以西歐近代國際法為中心的體系裡。
再者,19世紀後半葉,國際關係的主導權,以英美日為主的海洋勢力與以中俄為首的大陸勢力之間,彼此對峙拉扯。1876年,朝日簽署《江華島條約》,內文第一款即白紙黑字表明「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平等的權利。這項條約,表面看起來朝鮮應該受到很大的鼓舞,因為右鄰日本承認朝鮮是自主國家,也就是說,不必再對西邊的大國屈膝朝貢。
然而,《江華島條約》成了朝鮮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逐步淪入日本殖民政策的陷阱;而對日本而言,這只是對外擴張軍國主義的開胃菜而已,等到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朝鮮也隨即於1897年獨立更名為「大韓帝國」。
時間再停格於1895年,朝鮮高宗的王妃閔氏(後追諡為「明成皇后」)就在宮內慘遭日人毒手,接踵而至的是新帝國主義與新殖民主義的列強,瓜分了朝鮮半島的國土利權。日本並持續對大韓帝國威脅利誘連哄帶騙,讓其糊里糊塗地把國家外交權交由日方掌控,日本於1910 年不費多大力氣即將朝鮮半島納為殖民地,使得大韓帝國維持不到14年,讓韓國體認到刻骨銘心的屈辱。
韓國人民受日本殖民36年期間,也促使他們痛定思痛,體會到需全力對抗外權,不自主寧死的愛國性格發揮的淋漓盡致。
但是,20世紀中期的朝鮮半島,雖然日本殖民帝國退了,卻仍脫離不了外強的干涉與慫恿,朝鮮半島由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的美蘇兩大陣營軍管,遂造成半島一分為二,1948 年分裂為「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明成皇后遭謀殺 韓對日情結極度惡化

韓國歷史上的宮廷黨派政爭不斷,且向中國大陸稱臣千餘年,因此部分韓國人認為其民族一旦聚首就內鬥,對外卻易於妥協與依賴,即奉行所謂的「事大主義」。
數千年朝鮮半島的歷史很難用三言兩語帶過的,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段期間的韓國深受中國─尤其是儒家思想─影響,明末清初時甚至以「小中華思想」自居,深信朝鮮為正統中華思想的繼承者。
朝鮮半島因為地理之便,很早就接觸到中國文化,卻也因為地理位置,長年受到日本的侵犯。日本始終將朝鮮半島視為禁臠,為了鞏固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不斷挑戰中國的宗主國地位,使得夾在中間的朝鮮半島受到極大煎熬。
16世紀末豐臣秀吉對朝鮮發動的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1592及1597年的「壬辰倭亂」與「丁酉再亂」(明史稱「萬曆朝鮮之役」、日史稱「文祿.慶長之役」)擴大為東北亞的國際戰爭,讓中日韓三國的糾纏關係浮上檯面,翻開東北亞的近、現代史,很容易找到日本因覬覦朝鮮半島而發動侵略,並利用這個地理位置做為侵略中國的跳板的證據。
這種模式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所以歷史上的中韓兩國,在某些層面來說關係密切唇亡齒寒,因為朝鮮以為脫離中國之後,從此獨立自主,事實上反而讓自己迅速走向亡國之路。

日本視朝鮮為禁臠 不斷藉機染指

由於日本曾展現的擴張野心,以及不承認侵略史實態度,至今仍然得不到許多周邊的諒解,尤其曾被殖民 36年的南北韓,更是將其視為頭號罪犯與敵人,所以早期多以抗日做為愛國題材,電影或電視裡常見日本侵略戲碼,電視劇《明成皇后》即是王后(閔妃)被日本浪人所弒的民族悲劇,戲劇再次聲討當年日人的蠻橫,並且成為超高收視率,開啟歷史劇風潮,提供韓國全國民眾廣泛討論的議題。事實上,韓國的對日情結,就是在 1895年日人謀殺王妃閔氏的「乙未事變」之後極度惡化。
1894年,不滿貪官污吏與階級制度的「東學」領導人與農民聯手,展開輔國安民、除暴救民的運動,高喊「斥倭洋倡義」(排日與排洋)、追求人人平等。這項「東學農民革命」反而成為之後日本干政的藉口。
朝鮮為了平定農民革命,要求清廷派兵援助,這時清廷依據《天津條約》通知日本,造成日本也派兵進入朝鮮半島;緊接著日本強行實施甲午改革與乙未改革,並提出「洪範十四條」,其第一條就是「不依賴清國,確立自主獨立的基石」;而王妃被弒之後,朝政的親日勢力仍大,但民眾對日的仇恨沸騰,處處可見反日活動,此時俄國公使以保護公使館為由,引一百名水兵進入首爾朝廷親俄派趁機與俄使共謀,於 1896年 2月暗地裡將朝鮮的高宗王帶到使館內,整整一年後才回宮,朝鮮史上稱為「俄館播遷」。
1897年 10月,朝鮮改制為大韓帝國。改制後的韓國,並沒能真正享有自主權,清日戰爭、日俄戰爭、義和團事件等等周邊國家發生的事件,都讓韓國遭到池魚之殃。
1904年簽署的《韓日議定書》,將韓國的海岸與河川的航行權全數交給日本,後更迫使韓國接受日方的「顧問團」,而這些顧問包括財政、外交、軍警等主要內政與外交層面,從而韓國實際上已失去了國家自主權。
1905年 9月的日俄《普茲茅斯條約》,明訂日本在朝鮮半島行使政治、軍事、經濟方面擁有特殊利益,並且可對朝鮮採取指導、保護、監察等措施,這無是國際社會默認日本得以殖民朝鮮半島的根據。1905年 11月的第二次《韓日協約》(乙已條約)則使大韓帝國淪為受日本保護的國家 ,亦即剝奪韓國的外交權,韓皇之下設置日本人統監, 1907年日本藉口韓皇派遣密使到海牙的萬國和平會議,強行讓韓皇退位,並解散朝鮮軍。直到 1910年 8月 22日,韓國被迫簽下《韓日合併條約》之後隨即亡國。

嚐盡亡國恨後的奮起

大韓帝國始終沒有能夠真正的獨立自主,究其原因,其實她是在列強勢力均衡之下誕生,列強勢力失衡之時隨即淹沒於歷史中。嚐盡亡國恨的韓國人,從不斷被壓迫的歷史中,深刻體會自立自強的重要,從此更加堅韌凝聚,不畏強權,十分重視群體與團隊精神。
這種團結與愛國的行為,致使雖然在南北韓的對峙之中,雙方仍高喊「統一」,另外在其他方面如學生民主運動(以群眾力量抵制軍政與貪官)、國家政策的執行(為了推行國家政策,願意犧牲小我)、同舟共濟(1997年金融風暴,全球韓展開捐款救國運動)及國際賽事 (參賽以奪冠為目標)、對外關係(對外口徑一致),甚至在演藝娛樂上(藝人在國外以推廣韓國文化為榮)都有出色的成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脫北者悲歌_201202

飢寒交迫 逼出二十萬脫北者 2012.02 CNA NEWS WORLD  白兆美 十年前的 2002 年春,國際新聞畫面常見發生在北京、上海等地,有些人公然翻牆試圖進入外國管轄使館區域,一旁也有大陸公安阻止的場面。硬闖外國使館的人都來自北韓,這一年就有超過 160 位「脫北者」,成功地透過闖入駐北京外國使館的方式,脫離了北韓政權,離開中國大陸走向另一個未知新世界。 所謂「脫北者」一詞,依據南韓法律其名稱為「北韓離脫住民(簡稱:脫北者)」或「新住民」,定義上原本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設有住址,有直系親屬、配偶、職業等,後脫離北韓而成為大韓民國國民,並且除了南韓國籍之外,未取得其他國籍者。 世界資訊一點通,絕大部分的世界公民都能接觸到其他國家的消息,惟獨北韓至今仍是全球最封閉且獨裁的政體,一般人民沒聽過什麼叫人權、自由,任何事都由早已神格化的金日成、金正日說了算,因此, 1990 年代之前,極少聽聞北韓政治難民尋求庇護的消息,然而,就在二十世紀最後幾年之間,偷偷逃離北韓的人民明顯大增。 何以被統治整整半世紀之後,才有人想到要逃離北韓呢?最大的推進作用,其實來自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飢寒迫使北韓人民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試著安慰五臟廟,冒險出走。一個人決定離鄉背井往外延伸觸角,自古以來多半是經濟考量,但也有人是為了追求理想。對於北韓人民而言,理想就是每天頌揚領袖,感謝領袖賜予的糧食,成為打倒美帝、日本、南朝鮮的尖兵。 北韓在 1990 年代傳出嚴重飢荒,有近 300 萬人口餓死,送到勞改營後過勞死、餓死、虐死者,近 30 年估計年平均約有 4% 至 20% 。勞改營當中,最為外界所知的是咸鏡南道境內的「耀德政治犯收容所 (Yodok concentration camp) 」,由於其他政治犯勞改營幾乎是只進不出,亦即只有屍體能離開,但第 15 號管理所(即「耀德」)除了有「完全管控區域」(約 3 萬 5 千人),也有或者有一天能活著出去的「革命化區域」(約 1 萬 5 千人,多半是被送到北韓的旅日韓僑及政治犯的家屬),也因此,國際人權團體所掌握的北韓政治難民證詞,多半來自耀德收容所。例如, 1977-87 年間被關在革命化區域的姜喆煥回顧,所內每年估計有 4% 的人非自然死亡; 1995-99 年被關過的李永國則推測...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_201008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 《全球中央》2010. 08 白兆美  曾與裴勇俊、崔智友在《冬季戀歌》演出,一躍成為韓流明星的演員兼歌手朴容夏(圖左,網路), 6 月底在首爾的寓所上吊身亡。這個事件與最近一次韓國藝人自殺事件相距不過 3 個月,今年 3 月 29 日,已故韓流明星崔真實(圖右,網路, 2008 年 10 月自殺身亡)胞弟,演員崔真永也同樣選擇在寓所中上吊方式結束生命。一連串的藝人自殺消息,不得不讓人覺得「韓國人的自殺率很高」,不禁要問「韓國的演藝圈到底怎麼了?」 在韓國國內談論明星自殺議題時,通常以 2005 年李恩珠的自殺為分水嶺(表一),當時,李恩珠年僅 25 歲,外型亮麗又是高知名度的人氣明星,所以她在寓所上吊身亡的消息,震驚各年齡層影迷,許多人感到惋惜,更多人覺得錯愕,為什麼耀眼的明星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到 2007 年初,歌手許允( U;Nee )與演員鄭多彬相繼離世,此時,演藝圈的自殺風潮已升級為社會問題。 2008 年,因為債務問題及網路流言等因素,奪走演員安在煥與韓流明星崔真實的性命。當整個社會因崔真實的自殺而深受打擊時,前後 4 天之內,另有兩位藝人也自行選擇永遠退出人生舞台, 12 月 1 日則男子五人團體 M. Street 成員李瑞賢在錄音工作室上吊身亡。 2008 年的韓國演藝圈可謂是籠罩在強烈冷氣團之中,即低迷又哀傷,而這時的群體主義再次加溫至沸點,社會各界紛紛呼籲防止自殺,營造友善環境等一系互的活動。不過,去年也有一位已在國際伸展台展露頭角的美麗名模金多蔚(圖, esteem 模特兒經紀公司),在巴黎的寓所自盡,今年則已經發生歌手崔真永、導演郭志均、韓流明星朴容夏等三起娛樂圈的悲劇事件。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韓國藝人這麼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會多想想愛他們的親友與支持者呢! 〈表一〉 死亡時間/得年 姓名 職業;榮譽(最近期) 備註 2010. 06. 30 / 33 朴容夏 演員、歌手; 2009 年 Mnet 20’s Choice Hot GlobalStar 獎 憂鬱症;寓所上吊 ...

韓國開放「複數國籍」_200910

韓國開放「複數國籍」 華僑、外配沒份 《全球中央》2009.10. 白兆美 韓國法務部即將在這個( 10 )月向國會提交國籍法修正案,這次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複數國籍」條例。韓國政府為了提昇競爭力,延攬優秀國際人才,擬修法「容忍」複數國籍,但由於法案中仍將華僑排除在適用範圍外,讓多年來努力取爭取更佳保障與福利的僑界歎喟不已。 國籍法修正案中最引人矚目的內容: 摘 要 說 明 雙重國籍者的用詞變更 「二重(雙重)國籍者」名稱變更為「複數國籍者」。 新增複數國籍者管理方案 在法令的適用方面, 複數國籍者在韓國境內,不得享有外國籍的地位 ,俾使將因「複數國籍」而衍生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外國人才特別歸化制度(簡化優秀外國人才的歸化程序) 為提昇國家競爭力,在科學、經濟、文化、體育等領域有卓越表現而符合國家利益者,將不必考歸化考試、不受居住韓國五年的限制,僅提出 放棄行使外國籍權利切結書 (註) ,即可擁有複數國籍資格。 (註) 擁有複數國籍者,不得在韓國國內同時扮演多國籍的角色,只能選擇使用一種國籍。 國籍選擇催促制度(改善先天性複數國籍者的韓國籍自動喪失制度) 因與外國人的婚姻或因父母旅居國外時取得外國籍者,經通報後一年尚未選擇國籍時,喪失韓國籍。 根據適用「屬人主義」精神的韓國「國籍法」規定,除了先天性的取得國籍之外,另有婚姻、認知、歸化、伴隨、恢復國籍等的後天性國籍取得方法。有關喪失國籍方面,則有雙重國籍者的國籍選擇、放棄國籍、取得外國國籍等原因的規範。 柳承俊事件發酵 雙重國籍惹人厭? 2002 年發生所謂的「柳承俊事件」,曾是韓國當紅偶像歌星的柳承俊,在演藝界一片看好之際接獲兵單,入伍前夕突然飛美並取得美國公民權,為此,柳承俊雖不必服兵役,但其韓國籍自動喪失,一連串的災難自此發酵。 身為人氣極高的公眾人物,受到嚴厲的輿論撻伐和社會各方的壓力,以同時擁有美國公民權和韓國籍的大男生而言,認為先選擇美國籍,即可免除韓國兵役,等風頭過了再重返韓國演藝界即可,但當時韓國內對柳承俊的反感情緒高漲,輿論炒熱 雙重國籍、逃兵嫌疑和背叛民族情感的話題, 從此,柳承俊被「重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