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換誰做 聽聽人民的想法
2007.11.19~2007.11.23韓國採訪側記
第十七任大韓民國總統大選十二月十九日舉行,距離大選剩下一個月的十一月十八日晚飛抵韓國,原本預期韓國大選的氣氛與台灣相似,但從步出機場入境,一路駛往首爾市中心的車程中,絲毫看不出南韓將有什麼大選。街道上沒有宣傳旗幟或海報,也沒有宣傳廣播車行駛,冷清的程度與窗外零下五度的氣溫相差無幾。
韓國大選前夕,各家媒體報導和計程車運將的意見,成了觀察選情的主要輔助材料;與韓國主要媒體資深記者聊選舉,專訪韓國文化良心之稱的思想家金容沃先生,採訪李明博競選總部公報特補裴庸壽先生以及保守派無黨籍參選人李會昌競選總部發言人李惠沇小姐所得,對進一步瞭解選情有很大的助益。另外,為了進一步探討,韓國如何能提早走出亞洲金融風暴陰霾,且能維持高水準的經貿績效,採訪了三星經濟研究院全球經濟研究室長金京源博士和現代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本部長韓相完博士,這兩位經濟專家分屬兩大集團,但是談到專業經濟領域時,立場專業客觀,也是此行一大收穫。
十一月十九日,一早走在市區街道上,每個人穿上厚重外套,各自匆忙走向目的地。在街頭的隨機訪問中,一位廿多歲女性上班族談到韓國各大報的立場時,清楚地劃分「改革派」和「保守派」兩大陣營。例如《韓民族(HanKyoReh)日報》為首的支持改革勢力對上《中央(JoongAng)日報》、《朝鮮(ChoSun)日報》等的保守媒體。
的確,從報紙頭版頭條的標題,即不難看出立場上的相異處。一方批政府官員貧腐案滾雪球般的擴大,人民生活疾苦,促政府拿出經濟政策;另一方則批參選人誠信有問題,沒有資格做國家領導人。然而,無論支持哪一邊,媒體並沒有露骨式的攻訐,而是在批評之餘也會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各媒體都在呼籲回歸選舉本質,不要被BBK操作股價案爆發所造成的煙幕效果,陷入五里霧中,各方儘速拿出具體政策,給人民希望和感動。
問到一位三十出頭,在知名企業上班的金姓粉領族,為何人民不覺得韓國已有耀眼的經濟成長。她說:『事實上,周遭許多人覺得現在經濟甚至還不如金融風暴時期。金融危機之後所施行的企業結構調整,實際上是有利於企業體卻對勞工是不利的,因為現在連個「退休」都無法獲得保障,唯一讓人稱羡的工作是公務員。』年輕的金小姐,年薪比台灣一般具有二十年工作經驗的企業主管還要高,但還是不能享受消費的樂趣,究其原因是「房貸」。盧武鉉政府執政以來,推出多次有關不動產政策,卻助長部分地區的房價飆漲,造成人民一窩蜂投資房地產,不動產價格從此居高不下。不僅如此,人民買了房子,每個月要負擔的房貸本金和利息不是小數目,使得其他項目的消費被迫壓縮到所剩無幾。這是他們人均所得高,卻消費力低的最大癥結所在。
對於韓國政經情況十分瞭解的駐韓台北代表部新聞組長劉明良先生,以《朝鮮日報》社論為例,說明外界認為的韓國大學畢業生的「高所得」,並非是全面性和普及性。該報社論指出,韓國約有一半的社會新鮮人,隨著畢業就面臨失業,或只能找到「非正規職」(即編制外)工作,薪水低、沒有保障,韓國人稱之為「88萬人生」(即每月平均薪水約新台幣31,500元)。劉組長認為,韓國上班族的年薪看起來比台灣高出許多,但從「匯率」觀點分析,十年前和現在的薪資沒有什麼差異。若以競爭對象來看韓國,最值得台灣警惕的是知識面,韓國閱報率普遍高於台灣,就以《朝鮮日報》為例,每天發行量號稱有230萬份,謝組長則認為大約有150萬份。
《88萬元世代》共同作者,經濟學家于錫勳(音譯)博士指出韓國企業結構自金融危機之後,變得對勞工十分不利,他尤其憂心現在的廿多歲人口(即台灣的七年級生),因為企業結構調整,能找得到的工作多半是編制外、沒有保障,使得國家未來的棟樑毫無施展抱負、發揮所學的好環境。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一些人「假裝」是高中學歷,只為到工地去謀個勞動職,卻也被「廉價聽話」的外籍勞工擠出來。無論藍領白領都沒有這些年輕世代立足之地,于博士痛心未來國家的主角群如此徬徨,他認為這是很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不必像從前擠大學窄門,而是想盡辦法得找到一個「正規職」(即編制內工作),然後努力不要讓自己成為企業裁員的對象。
《笨蛋!問題在不動產》共同作者,經濟正義實踐市民聯合會國策事業監視團長金憲東(音譯),形容現今韓國社會猶如分成「地主和無地奴隸」兩個階級。市井小民對於社會高層(政治人物或富人)的貪婪幾乎沒了感覺,大財閥犯法,只要坐上輪椅就能被寬恕,社會價值觀變得混亂。
人民最關心的是「民生經濟」。做了32年的上班族,兩年前被公司「榮退」的58歲吳姓運將雖然說他對政治一點都不關心,但強烈表達不願與北韓統一的想法。他抨擊北韓,先是要玉米,再來是麵粉,現在要大米,得寸進尺。他對於政府拿納稅人的錢經援北韓十分不以為然。
開了十年計程車的65歲金先生說:『候選人的道德問題?只要不太離譜就可以了。人家有錢,有什麼看不下去的理由?』金先生雖然沒說是誰,很顯然他是指大國黨候選人李明博。
這幾天,韓國社會有一半的聲音是「道德有瑕疵?檢方起訴?無論如何還是會選〞拚經濟〞的候選人!」吃飯最重要,經濟重於一切。
從與首爾市民的隨機訪談中,讓我體認到,其實台灣與南韓有太多相似之處,人民要的是民生經濟,政治人物卻互相揭瘡疤,沒什麼建設性更沒有感動。
登記參選總統大選的候選人之多,前所未見,表示泛執政或泛在野都沒能整合成功。政壇同盟之間同床異夢與分裂,看不見政策的選舉,人民到底要投誰呢?未來相信會出現棄保效應,而且人民呈現「挑一個最不爛的蘋果」心態。

李明博競選總部公報特補裴庸壽在專訪時表示,大國黨是以經濟、生產為先,有生產即可引導成長,成長的果實是分配。他說李明博有企業家的眼光和行動力,他誓言實踐經濟成長的果實,也就是承諾要分配。
裴庸壽說,只要檢方以公正司法調查,不要做出不當的政治判斷,BBK案很快就能水落石出。他希望各陣營回歸本質,不要再拿這些枝節模糊選舉焦點。
李會昌與鄭東泳、文國現等候選人提出扶植「中小企業」活絡經濟的政策,然而南韓社會目前籠罩在李明博式的經濟神話之下,還看不出有誰能「超越」或所謂「戳破」這種經濟神話。
下一屆韓國總統是誰?票在選民手上,政治人物在鬥爭之外應多聽聽人民的聲音,否則,只給人民挑一個最不爛的蘋果,對於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政治,將是一大傷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