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年輕人~ 幸福嗎?2015.03.23

我們沒有明天
所以
幸福

這話~  通嗎?
是的!
但是因為「絕望」
              

「沒有明天」所以「幸福」,的確很詭異,但有人這麼寫,總有其中的道理。
在台灣的我們,有沒有明天?幸福嗎?

韓國「時事IN Live」今(3/23)有一篇「我們沒有明天,所以,幸福」為標題的報導文章。

「在Uniqlo或在Zara買基本款穿,在H&M買流行款做為亮點,再到麥當勞點個套餐與咖啡,一邊吃一邊跟朋友們講些有的沒的耗個三小時左右。在家看看YouTube或用Skype跟朋友聊聊,偶爾也來個影像通話。家俱就在NitoriIkea購買。晚上聚在朋友家,一起吃飯配個小酒。不需要花太多的錢,也能夠快樂過日子。」

步入而立之年的日本年輕社會學家古市憲壽(Furuichi Noritoshi, 1985年生)所描寫的日常生活就是上面這個景像。

文中所提的,除了Nitori家俱因尚未在台灣上市而對我們稍感陌生之外,其餘古市憲壽所言的年輕人日常生活,幾乎跟台北所見沒兩樣。

然而讓我最感到驚訝的部分是,日本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對於生活的滿意度與快樂指數,竟然達到近40年以來最高。可是,長久以來經濟蕭條、大部分青年只能屈就於約聘職、大學畢業學歷青年就業率低、社會正在快速地趨向高齡化(以上也都跟台灣的現況一模一樣)。這樣一個現況,怎會感到滿意?怎會感到幸福?

這也是古市憲壽所言「Satori(悟)」世代的特色,悟世代因為感到幸福所以不反抗。日本「悟世代」猶如修道得道者一樣,抑制慾望,儘量不買東西、不到海外旅行、對政治沒興趣、過著草食族生活且內向。呵呵,這個「悟世代」簡直是超越了「知天命」的年齡呢~

台灣與韓國媒體也都曾拿古市憲壽的《絕望國度裡的幸福青年》一書做為範本,採訪一些雖然工作沒保障、薪資又低得可憐,但還能出面說自己快樂的年輕族群。韓國《朝鮮日報》以「達觀世代」為題做了專題報導,還期待從這樣的達觀世代裡出現未來韓國的賈伯斯(Steave Jobs)。

不過,報導之後的批判聲浪洶湧而至。因為,採訪對象看似「心甘情願選擇了那樣的人生」,批評者則指出「現實幾近絕望」,媒體將迫切的處境修飾包裝成一種很潮的生活方式。

韓國社會學家吳贊昊(音譯)對於源自日本「悟世代」的新名辭「達觀世代」,不能苟同韓國媒體的詮釋。他認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會有所謂的「達觀世代(悟世代)」,但他們應該是社會裡占少數的浪漫性格的局外人。

台灣呢?
現今的青年,不再抱持「明天會更好」的希望吧?!
因為不抱希望,
也就不會期待
不期待所以
沒有失望

不失望
所以
快樂
嗎?!

우리에겐 내일이 없어 그래서.. 행복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殺率居高不下 南韓社會怎麼了?

是經濟大國抑或自殺王國? 白兆美 韓國經濟規模於 2005 年攀上世界第 10 之後,最近 5 年雖然排名都停留在世界第 14 ,但以人口 5 千萬的國家而言,其經濟成就仍然十分亮眼。韓國也曾依賴他國的經濟援助,如今在經貿、科技、文化體育與娛樂等各方面都有讓人稱羡的好成績,從成果來看,韓國人努力的拚勁與向上的毅力值得佩服。但從自殺數據看韓國,不得不讓人納悶「韓國社會是怎麼了」。 根據 OECD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的分析資料顯示, 2012 年韓國的自殺率是 34 個 OECD 會員國之最,而且還是連續 10 年居高不下的十連霸,期間悄悄地被冠上自殺王國污名,此一標籤至今還是撕不掉。 韓國的自殺情形有多麼嚴重?數字會說話,例如 2012 年韓國自殺率是 OECD 會員國平均值的 2.4 倍, 2011 年每 10 萬人口中就有 33.3 人自殺死亡。其中老人、軍人、學生的自殺率特別高,凸顯社會上的家庭結構變遷造成的孤獨與疏離感,以及團體環境中嚴重的競爭關係與霸凌問題。 孤獨與貧窮   老人沒法安心活 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的韓國,老人自殺率在 OECD 國家之中也早已占據第一名。統計顯示,每 10 萬名 65 歲至 74 歲老人之自殺率為 81.8 人,這比起日本的 17.9 人、美國的 14.5 人平均高出 5 倍之多;而 75 歲以上韓國老人的自殺率每 10 萬人之中高達 160 人。究其原因,自殺者之中獨居或無可依靠親人的比率高,也就是在步入老年之後,心態上感覺被社會遺棄、感到失落者多;同時還有因為本身或親人久病或親人離世 . 感到失落而自殺。 老人自殺率居高不下,最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結構改變,孤獨與失落感造成老人與社會產生相當大的疏離感,最後足不出戶,且因不輕易向他人或在社群網站等對外透露自殺念頭而更難防止悲劇的發生。還有因為經濟上的困頓,覺得走投無路最終選擇自殺。例如,兩年前自殺身亡的 78 歲李姓老太太,在遺書上表明她是因為被取消領取基本生活補助金資格而死。這一個例子警惕有關單位在審核發放補助金時,不能侷限於固定標準,而是需要更人性化地觀察與評估。李姓老太太係因其失業女婿找到了工作,便取消了她的生活補助金,她自認無法維持生計而選擇自殺。今天的社會與家庭觀念不若從前,已經不能抱有養兒防老的想法,政府機構只因家中...

慰安婦懸案未決 韓日高峰會遙遙無期_CNA 全球中央 4月

慰安婦懸案未決   韓日高峰會遙遙無期 CNA NEWS WORLD 白兆美2015.04   2015 年適逢南韓與日本建交 50 週年,兩國政府都有意要拉近關係,但雙方遇到領土爭議與慰安婦懸案至今仍未取得共識的關卡上。 中日韓三國領袖 2012 年 5 月在北京共同宣布,於當年內洽談東北亞三國自由貿易協定( FTA )的消息,曾對台灣造成震撼。台灣與大陸先前已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 ),台灣本以為掌握了貿易經濟的先機,卻因未能整合社會各方意見與取得共識,形成躊躇不前的窘態。 說是三國的 FTA ,卻由於歷史懸案與領土主權爭議等因素,這兩年半期間,讓人覺得日本總是被劃到圈外。單就表相而言,習近平與朴槿惠、習近平與安倍晉三會面時的臉上表情,就能看出明顯的差別。南韓與中國大陸已簽署了 FTA ,但與日本之間的 FTA 雙雙步伐緩慢。 而去( 2014 )年,南韓總統朴槿惠曾公開表示「慰安婦問題是韓日兩國關係之中,具有象徵意義的懸案」,她希望 2015 年趁兩國迎接建交 50 週年之際,呼籲日本能夠做出樹立兩國嶄新關係的努力。 南韓外交部發言人魯光鎰去年底轉述朴槿惠與安倍在亞太經合會( APEC )晚宴比鄰而坐時的主要談話時也透露,韓日兩國元首就慰安婦議題,將督促進行雙方局長級協議。 朴槿惠去( 2014 )年 12 月初接見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榊原定征會長一行人時即表示,先前舉行高峰會之後,兩國關係反而有退步的前例,所以在慰安婦議題方面,希望日本政府在兩國局長級會議上提出更有誠意的方案。 對於韓日兩國舉行高峰會的可能性,曾為資深外交官,現任執政新國家黨國會議員沈允肇透露,朴槿惠總統的左右手徐清源今年一月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面時強調「兩國高峰會重在完善的事前準備工作,能否進行高峰會主要關鍵就在於慰安婦問題」,韓國方面十分介意高峰會時能否處理好二戰期間的慰安婦問題。 兩國之間的慰安婦懸案到底有多糾葛,竟然能夠成為阻擋雙方高峰會的指標性問題? 二戰時朝鮮半島   慰安婦達 16 萬人 現已 91 歲高齡的前梨花女子大學英文系教授尹貞玉, 1988 年在一場名為「國際觀光與女性座談會(俗稱「買春觀光」)」上,首度對外發表她親赴曾受日本殖民的亞洲各國採訪「慰安婦」之後,公開提出二戰日軍慰...

制裁讓北韓急了 以民生之名走私中朝邊界

制裁讓北韓急了   以民生之名走私中朝邊界 2016.04. 白兆美 4月下旬,北韓內閣外務相(外交部長)李洙墉訪美,當時外界尤其關心他能否與美國國務院高層或聯合國秘書長會面。但後來證實他在紐約的活動範圍被限縮在聯合國總部、北韓大使館、住宿飯店,遑論與美方高層會談。美國方面後來透露,限縮李洙墉活動範圍係針對北韓試射 SLBM(潛射彈道飛彈)的報復。 北韓外相李洙墉在美停留時有關核試與美韓軍演的發言,引起國際間的注意,但美國總統歐巴馬並不買帳。 李洙墉說「如果美韓率先停止在朝鮮半島的聯合軍演,北韓也就有可能中止核試」。李洙墉強調美方要先表示善意。 對此,歐巴馬在漢諾威與德國總理梅克爾的聯合記者會上回應媒體時表示,北韓對於朝鮮半島非核化得先拿出認真態度,如此,美國即為了緩和緊張情勢,準備好對話。歐巴馬就李洙墉提出的要求,回覆不具考慮的價值。歐巴馬此番話,等同重申除非北韓先做到朝鮮半島非核化,否則免談的強硬態度。 北韓一邊在海上試射飛彈,一邊要求對話並要美韓停止軍演,恐怕是因為國內處境不大理想。事實上,在聯合國的嚴厲制裁後,也沒有本錢繼續耗下去,五月的勞動黨大會將屆,北韓得想法子找個下台階與出路。 》 遭受嚴重制裁打擊兩個月,北韓感受極大壓力,特別是因為老大哥中國的態度不同以往。 稍早前,習近平 3月 31日赴美參加第四屆核安全高峰會期間,表示「各方都應該全面完整地履行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中國對北韓確實履行制裁的決心十分明確。 中國黑龍江省委書記王憲魁 4月份訪韓期間,與南韓外交部長尹炳世會面時表示,「黑龍江省在地方政府層面上,將積極為聯合國安理會制裁北韓的決議提供協助」。 看來北韓這次真的孤立無援,逼急了,所以使出走私手段,偷渡物資穿越中朝邊界。 》》 北韓利用中朝邊境走私的管道大致可分類為: 與邊境海關人員及與國際線列車站務員之間的關係與賄賂、利用往返中朝的中籍人士走私禁運項目、針對制裁品項以偽造虛報方式進出口、利用緝查不易的時段進行海上交易、委託航空旅客托帶物品等多種方式。 這也顯示,國際間大聲說這一次是最強、最嚴厲的制裁,卻沒有真正遏止北韓私下進行貿易。北韓總是能找到辦法,打點各種關卡、打通邊境,順利運送貨品。 根據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