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與台灣媒體間互相看待之視角》 台灣媒體看韓國 白兆美 是否真有台灣觀點 現今從台灣看世界,仍然以英美觀點做翻譯轉述報導為主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媒體普遍將阿拉伯世界國家之國內或多國紛爭裡,與美國或與英美對立者稱為「好戰份子」、「恐怖份子」,鮮少以當地人的立場報導衝突原委與真相。從台灣看如此靠近又莫名遙遠的中國,似乎受到執政者與政策的影響,尤其柏林圍牆倒塌、舊蘇聯瓦解、中國崛起, 1989 年之後的國際秩序重整,美中兩霸 - 世界超級強國讓台灣在G2之間擺盪又努力地維持平衡。那麼,台灣媒體對於 1990 年代之前的韓國,當時還覺得落後於台灣且被視為是傳統兄弟之邦的韓國,是如何看待的呢? 從斷交初期到南北韓兩金高峰會時期,只不過 8 年的歲月,而這期間的世局變化巨大,而台灣內部在政治上也迎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年輕世代不能完全體會因斷交產生的嫌隙,韓流開始在亞洲遍地開花,一切今非昔比。 兩國斷交的 1992 年,兩韓世紀高峰會的 2000 年,這兩個時間點,正巧各自都有大事。 1992 年的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的斷交,更加速了台灣與中國大陸有關單位的接觸,這一年執行了《金門協議》,解除了軍事基地金門的戒嚴令。而正當金大中大統領推出陽光政策,以元首身份踏上北韓首都與金正日國防委員長握手言和時,台灣方面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首次政黨輪替的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總統上任,在開啟 21 世紀的前夕,帶給台灣前所未有的政治與社會環境。 韓國流行音樂與戲劇在台灣廣受青少年至中年婦女的喜愛,韓流逐漸成了台灣流行指標,高中學生社團裡有韓研社,雖只是簡單學習基本會話,多以學韓星跳舞為主,但在這十多年以來,自然地培養了許多喜愛韓星與韓貨,乃至於開始認真學習韓語的族群,讓各界不容忽視這種新趨勢。 台灣在經貿方面以「台灣奇蹟」、「亞洲四小龍」時期的經濟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當亞洲金融風暴時期,韓國重創且需以國家名義借貸度過危機,但台灣仍屹立不搖。但韓國方面以驚人速度克服問題,而且以科技資訊與文創等的發展,一舉超越台灣,現在早已與主要國家簽妥自由貿易協定。促使政府部門常提出要學習韓國,各大媒體造訪韓國,想進一步了解與報導韓國的成功。這一部分對於台灣的閱聽人是相當有建設性的,也有利於台灣進一步了解韓國。 最近十多年,有關韓國的報導,以外電翻譯稿為主,所以,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