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事實改編電影影響判決_201207

電影 宣洩情緒的出口
白兆美 《全球中央》 2012.07. 

台灣的韓流迷大部分喜愛韓劇或K-POP,卻對韓片不熟,其實韓片在南韓國內的市佔率在1983年約40%,1997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掉到25%之後,2001年韓流正興盛時的市占率首度逾5成(50.1%),2004年更高達54.2%,而去年(2011)也有51.9%的市占率。

截至2012年6月17日止,今年的韓片觀眾已破4千萬人次,跟去年同期比較,足足多出千萬人次,而且今年逾100萬觀眾的韓片多達15部。在5千萬人口的國家,這樣的數據實在令人驚艷。

韓片觀眾逾1千萬人次的有5部。依年份順序來看,有2003年《實尾島》1108萬人次、《太極旗-生死兄弟》1174萬人次、2005年《王的男人》1230萬人次、2006年《駭人怪物》1301萬人次、2009年《海雲臺》1145萬人次。

今年1至5月韓片的亮麗成績應歸功於30~40歲青壯年齡層,他們是為1990年代南韓校園電影注入活力,比比其兄長輩更捨得花休閒活動費的族群。今年連淡季3月,也有近680萬人次票房,比去年同期暴增400萬人次。

為何今年初進電影院的人數增幅如此龐大?南韓電影圈人士分析,KBS與MBC電視台罷工事件,造成週末首選的高收視率戲劇與綜藝節目也跟著停擺,使得青壯年觀眾走出戶外、走進電影院。

南韓曾對國片有高度保護措施 -- 電影配額制度,但為履行與美簽署的雙方投資協定,逐拿出開放政策,至2006年將保證韓片上映日數從一年146天大幅砍半為73天,結果韓片並未被開放的競爭打倒。以去年為例,韓片市占率逾5成,動員1億5979萬人次觀賞,寫下1兆2363億韓元票房紀錄。

南韓第一部突破1千萬人次觀眾的韓片是事實改編的《實尾島》。另外像《殺人的回憶》、《那傢伙的聲音》、《孩子們》、《我的野蠻女友》、《實尾島》、《華麗的假期》、《馬拉松》、《假期》、《熔爐》、《斷箭》以及今年5月上映的《南北韓夢幻隊》等等,都是事實改編又吸引輿論討論,後座力很強。

《實尾島》2003年12月24日上映,姜宇錫導演,薛景求、安聖基主演,上映時被《魔戒》等重量級影片夾攻,卻成為第一部破千萬觀眾的韓片。

1968年1月北韓朝鮮人民軍124部隊員金新朝等一行31人,計劃潛入青瓦台刺殺朴正熙總統失敗後,南韓為了報復,同年4月在實尾島以31個人組成2325部隊209派遣隊進行魔鬼訓練,計劃潛入北韓刺殺金日成,因是1968年4月成立而又稱「684部隊」或「實尾島部隊」。卻因南北韓出現尋求和解交流的氛圍,「684部隊」的刺殺行動拖3年多之後被取消,隊員由於絕望與憤怒逃離實尾島,劫持公車前往首爾途中遭到圍捕,最後引爆手榴彈自殺,被逮4人也都被槍決,無一隊員倖存。

影片叫好又叫座,社會大眾強烈要求政府公開事實,國會隨即也通過一項補償潛派到北韓的南韓特務的法案。成為帶動民積極尋找真相,為犧牲者平反的電影。

《華麗的假期》2007年7月25日上映,金智勳導演,金相慶、安聖基、李準基主演,觀眾730萬人。以民主運動為主題缺乏娛樂性,上映時又有《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變形金剛》、《終極警探4》等超強片圍攻,卻能吸引7百多萬觀眾並獲電影評論家高度的肯定。

1980年5月18日在光州發生「518光州事件」,以計程車司機姜敏祐與振祐兄弟,以及朴新愛3人的眼光去看事件。3人同時目擊到空降部隊員毆打示威學生。隔天,振祐得知同學被誤認成示威者而被軍人打死的消息,但因老師阻止而沒能發動同學一起去參與示威。在此同時,敏祐在開車途中見到瀕死大學生們,便想送受傷學生至醫院,被空降部隊員毆打及逮捕,所幸途中趁亂逃出。下午地方政府宣布戒嚴軍即將撤離,許多光州市民紛紛走出戶外慶祝,這時以播放國歌為訊號,軍人射殺市民,振祐也中彈身亡,而敏祐及新愛等更多的光州市民決定加入市民軍,對抗政府戒嚴軍。當時的鎮壓行動代號就是「華麗的假期」。

軍事政變上台的朴正熙,當了19年的總統之後1979年被刺殺。同年12月12日,全斗煥發動軍事政變,並發布戒嚴令,當時對戒嚴令不滿者多,其中光州市民的反應最為激烈,要求解除戒嚴令、釋放金大中,而且高喊全斗煥下台。全斗煥則下令鎮壓還以顏色,但當時南韓媒體因被關閉或合併等高壓措施早已噤若寒蟬的一言堂,以光州「事件」或「暴動」報導。該事件也成了後來南韓民眾普遍對美國不諒解,並加速讓軍政下台的重要轉捩點。如今「光州事件」被平反為「518民主化運動」,示威或被連累的人,從暴民變成民主鬥士。更讓青年上了一堂現代民主發展史。

《熔爐》2011年9月22日上映,黃東赫導演,孔侑、鄭柔美主演,觀眾逾466萬人次。2006年因證據不足而獲不起訴處分的聾啞特殊學校教職員,因本片所引發的輿論壓力重啟審判,終於能將長期對聽障生施暴及性侵的前教職員法辦、50年歷史的學校也被處分開閉,校方相關人員14人移送法辦,多少對受害學生有所交代。

《斷箭》2012年1月18日上映,鄭智泳導演,安聖基、朴元尚主演,在以歡樂氣氛的大型賀歲片出籠之際,製作費僅5億韓元的法庭舌戰,在上映第4週即突破3百萬觀眾,同時也引起輿論關心,被稱為《熔爐》第2,司法單位也格外緊張。

《斷箭》是以2007年「法院石弓恐怖事件」改編,前成均館大學助理教授金明鎬1995年指出試卷有誤之後,正巧在校內升遷評鑑中陪榜,又在隔年的續聘名單中排出。為此金教授提訴但在一、二審皆敗訴。校方認為,金教授足可作為優秀學者但人格問題不適合做為教導學生的教授一職。2005年再為不當解雇上訴卻屢被駁回,乃至2007年1月15日發生以石弓刺傷法官事件而判刑4年,現已服完刑期出獄。審判過程之中,金明鎬有犀利的批判司法不公、控訴恐龍法官。

喜歡電影的人,通常也有選片的習慣,南韓19~34歲觀眾首重電影情節(92.4%),其次是類型,再者口碑與對演員的喜好是選片要件。南韓民眾普遍對於事實改編的電影有好感,但電影是經過編劇,並非呈現完全事實,而電影引發社會共鳴,或許反映民眾藉機宣洩對現實不滿。電影《假期》裡的逃犯說「有錢無罪、無錢有罪」,這其實也是貧富兩極化之後的社會寫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_201008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 《全球中央》2010. 08 白兆美  曾與裴勇俊、崔智友在《冬季戀歌》演出,一躍成為韓流明星的演員兼歌手朴容夏(圖左,網路), 6 月底在首爾的寓所上吊身亡。這個事件與最近一次韓國藝人自殺事件相距不過 3 個月,今年 3 月 29 日,已故韓流明星崔真實(圖右,網路, 2008 年 10 月自殺身亡)胞弟,演員崔真永也同樣選擇在寓所中上吊方式結束生命。一連串的藝人自殺消息,不得不讓人覺得「韓國人的自殺率很高」,不禁要問「韓國的演藝圈到底怎麼了?」 在韓國國內談論明星自殺議題時,通常以 2005 年李恩珠的自殺為分水嶺(表一),當時,李恩珠年僅 25 歲,外型亮麗又是高知名度的人氣明星,所以她在寓所上吊身亡的消息,震驚各年齡層影迷,許多人感到惋惜,更多人覺得錯愕,為什麼耀眼的明星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到 2007 年初,歌手許允( U;Nee )與演員鄭多彬相繼離世,此時,演藝圈的自殺風潮已升級為社會問題。 2008 年,因為債務問題及網路流言等因素,奪走演員安在煥與韓流明星崔真實的性命。當整個社會因崔真實的自殺而深受打擊時,前後 4 天之內,另有兩位藝人也自行選擇永遠退出人生舞台, 12 月 1 日則男子五人團體 M. Street 成員李瑞賢在錄音工作室上吊身亡。 2008 年的韓國演藝圈可謂是籠罩在強烈冷氣團之中,即低迷又哀傷,而這時的群體主義再次加溫至沸點,社會各界紛紛呼籲防止自殺,營造友善環境等一系互的活動。不過,去年也有一位已在國際伸展台展露頭角的美麗名模金多蔚(圖, esteem 模特兒經紀公司),在巴黎的寓所自盡,今年則已經發生歌手崔真永、導演郭志均、韓流明星朴容夏等三起娛樂圈的悲劇事件。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韓國藝人這麼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會多想想愛他們的親友與支持者呢! 〈表一〉 死亡時間/得年 姓名 職業;榮譽(最近期) 備註 2010. 06. 30 / 33 朴容夏 演員、歌手; 2009 年 Mnet 20’s Choice Hot GlobalStar 獎 憂鬱症;寓所上吊

網路流言蜚語

網路流言蜚語 藝人自殺共犯 2008. 12. 17 去年秋天,南韓演員安在煥被發現在轎車內燒炭自殺身亡之後,曾在〈玫瑰人生〉等多齣連續劇演出的藝人崔真實 10 月 2 日在寓所上吊身亡,兩者棄世的時間相距不到一個月(見表一)。不開心的娛樂新聞並非僅止於此,崔真實往生的隔天和第四天,另有兩位藝人也自行選擇永遠退出人生舞台, 12 月 1 日則男子五人團體 M. Street 成員李瑞賢在錄音工作室上吊身亡,這讓低迷的南韓影視圈更加哀傷,不景氣的娛樂圈去年一直籠罩在強烈冷氣團之中,而南韓社會受到衝擊的同時,群體主義的熱度瞬間沸騰。 〈表一〉 時間 藝人(音譯) 備註 2008. 12. 01 李瑞賢 歌手,債務,錄音室上吊 2008. 10. 06 金智厚 男模兼演員,出櫃同志;電視劇〈土地〉,寓中上吊 2008. 10. 03 張彩媛 變性藝人(由男變女),寓中上吊 2008. 10. 02 崔真實 演員,網路謠傳放高利貸逼死藝人安在煥; 4 年前離婚,憂鬱症;電視劇〈玫瑰人生〉,寓中上吊 2008. 09 安在煥 演員,網路謠傳鉅額欠債,車內燒碳 2007. 05 呂在求 演員,電視劇〈首爾 1945 〉,寓中上吊 2007. 02. 10 鄭多彬 演員,憂鬱症,寓中上吊 2007. 01. 21 U-Nee 歌手,憂鬱症,寓中上吊,網路流言 2005. 02 李銀珠 演員,憂鬱症,寓中上吊 看過電影《阮玲玉》(港星張曼玉因此片獲 1991 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2 年柏林國際影展最佳女演員和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觀眾,對於片中 1930 年代上海電影界著名女演員阮玲玉為了逃離小

兒童節有感

2016.04.04. 今天是「兒童節」,讀小學時,每逢此時節總會齊唱『四月四日兒童節,我們兒童最快活⋯⋯』。從前的兒童放學回家,有的幫忙家計家事,有的在田野街坊玩耍,或者一群人跑到有錢人家(有電視的鄰居家)圍著電視看,回想起來嘴角仍然揚起,真的是快活。 數十年後,我們下一代的兒童,享有各式各樣的高科技產品,房間塞滿了中國製造的玩具,但玩伴少了,競爭變得激烈了,比起我們那個年代聰明得多,可是,他們也得忙於準備未來。是因為大家都變聰明所以競爭激烈,還是有其他原因? 》 》 「教改」一詞在我印象中是無所適從、多「元」入學。家中 4個孩子,從第一屆教改試驗對象到末代基測都經歷了。四個孩子四個制度,還沒適應就又換了新的方式。不得不懷疑我們在學習與模仿進步國家的制度時,可能過於樂觀,卻沒有考慮到處於不同的社會文化。 從前,能讀大學的,一是要夠用功,一是要能湊足學費。現在,不怎麼用功、沒有意願讀書的人,也都有學校可以就讀,且有助學貸款應急。如此看起來,社會已經達到公平的境界,因為學習機會普及、只要願意,任誰都可以受高等教育。不過實際情形反而變得更不公平,教育領域裡的「財」高於「才」。 從前憑「惟有讀書高」的信念,以努力讀書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如今,家庭經濟允許的,正規課程之外,尤其重視英語等外語能力、參加科學數理競賽、高水準的音樂美術技藝⋯⋯。各種版本的教科書只是基本中的基礎,更需習得十八般武藝。中產與上流階級尤其在意他人子女享有的資源,為了在教育領域上能高人一等、贏在起跑點、掌握優勢,與教育「業者」共同造就出嚴重貧富差距的教育市場。 整體社會營造出怎樣的教育面貌,我 們真的達到自由與普及教育體系嗎?還是只把皮毛移植過來,沒有吸取精髓。 我們是否離自由創意、獨立 思考的整體教育環境,仍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