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5的文章

「先求有,再求好」還是「適性發展,追求夢想」?-2015.03.25

經濟普遍不景氣,中高齡失業群重回職場根本是「做夢」、青年要追求「夢想」、找個適性的工作也差不多是「做夢」了。 台灣如此,韓國也如此。昨( 3/24 )《韓國前鋒經濟》報導,目前韓國青年失業率是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高,達到 11.1% ,在這種環境之下,青年若要談夢想與適性,會被指責是吃飽了撐著,所以這一代的青年,恐怕得因現實所逼,逐步摒棄理想與喜好,遺忘當初想追求的夢想。 這社會可真是讓人抑鬱呀 ~ 經濟不景氣、就業困難,再加上買不起房子的家庭,基本生活就成了大問題。職場根本不開放機會讓中高齡失業者二度就業,不僅浪費了人才,也逼得在學的青少年早早就開始加入打工族的行列,一家人都嚐到社會貧富差距的陰暗面。 就業難、失業率高、景氣低迷的現實裡,求職者若還在談適性與夢想,恐怕要被貼上標籤,視為怪胎。然而,薪資低、工時長,可能對於大部分青年而言是願意接受的考驗。不過,要讓這些年輕人去忍受即不適性、也非喜好領域的工作,只為「先求有」而勉強工作,的確是個挑戰。 韓國有一個新造詞「失信時代」,「失信」是指失業者與信用不良者。生活在失信時代的青年們正在逐漸喪失他們的適性與夢想。因為處於青年失業率 11% 、青年失業人口 100 萬的年代裡,為了要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離職或延遲就業,或許就要被視為是好逸惡勞、空談理想的人了。這樣的社會氛圍其實也正在吞噬年輕人的自尊。   臺灣《中央社》今( 3 / 25 )在「青年每份工作做 1.6 年   均薪 2 萬 8 」的報導中指出,目前有 28% 的青年勞工打算轉換工作,主因是目前工作「待遇太低」以及「工作無發展前景」。而韓國一家人力網站去年就工作未滿一年的青年勞工所做調查結果顯示,高達 78.9% 的受訪者表示「為了離職或另謀他職,目前在找工作」。至於要離職跳槽的理由是「現職公司與想像有落差」 44% 、「現職雖不滿意但為了縮短失業期而屈就」 23.6% 。根據韓國經營者總協會資料得知,以去( 2014 )年 6 月為基準, 405 個企業中,進入公司未滿一年的大學畢業員工的辭職率高達 25.2% ,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之中,高達 4 分之 1 的人,工作做不滿一年就離職。 韓國中央大學社會系李炳勳教授表示,就業者能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適性的工作,將使就業者與

年輕人~ 幸福嗎?2015.03.23

我們沒有明天 所以 幸福 這話~  通嗎? 是的! 但是因為「絕望」                「沒有明天」所以「幸福」,的確很詭異,但有人這麼寫,總有其中的道理。 在台灣的我們,有沒有明天?幸福嗎? 韓國「時事 IN Live 」今(3/ 23 )有一篇「我們沒有明天,所以,幸福」為標題的報導文章。 「在 Uniqlo 或在 Zara 買基本款穿,在 H&M 買流行款做為亮點,再到麥當勞點個套餐與咖啡,一邊吃一邊跟朋友們講些有的沒的耗個三小時左右。在家看看 YouTube 或用 Skype 跟朋友聊聊,偶爾也來個影像通話。家俱就在 Nitori 或 Ikea 購買。晚上聚在朋友家,一起吃飯配個小酒。不需要花太多的錢,也能夠快樂過日子。」 步入而立之年的日本年輕社會學家古市憲壽( Furuichi Noritoshi, 1985 年生)所描寫的日常生活就是上面這個景像。 文中所提的,除了 Nitori 家俱因尚未在台灣上市而對我們稍感陌生之外,其餘古市憲壽所言的年輕人日常生活,幾乎跟台北所見沒兩樣。 然而讓我最感到驚訝的部分是,日本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對於生活的滿意度與快樂指數,竟然達到近 40 年以來最高。可是,長久以來經濟蕭條、大部分青年只能屈就於約聘職、大學畢業學歷青年就業率低、社會正在快速地趨向高齡化(以上也都跟台灣的現況一模一樣)。這樣一個現況,怎會感到滿意?怎會感到幸福? 這也是古市憲壽所言「 Satori (悟)」世代的特色,悟世代因為感到幸福所以不反抗。日本「悟世代」猶如修道得道者一樣,抑制慾望,儘量不買東西、不到海外旅行、對政治沒興趣、過著草食族生活且內向。呵呵,這個「悟世代」簡直是超越了「知天命」的年齡呢~ 台灣與韓國媒體也都曾拿古市憲壽的《絕望國度裡的幸福青年》 一書做為範本,採訪一些雖然工作沒保障、薪資又低得可憐,但還能出面說自己快樂的年輕族群。韓國《朝鮮日報》以「達觀世代」為題做了專題報導,還期待從這樣的達觀世代裡出現未來韓國的賈伯斯( Steave Jobs )。 不過,報導之後的批判聲浪洶湧而至。因為,採訪對象看似「心甘情願選擇了那樣的人生」,批評者則指出「現實幾近絕望」,媒體將迫切的處境修飾包裝成一種很潮的生活方式。

禮拜五結婚~ 現今趨勢 2015.03.16

台灣人結婚,大部分得看日子,找個雙方家長也都滿意的黃道吉日舉行婚禮。宴客的日子也通常訂在假日裡。那麼韓國人呢? 韓國社會近幾年「禮拜五結婚」的風氣漸盛。為何要禮拜五?因為假日婚禮場地不易訂,而且週一至週五的平日租場地,禮堂使用費用幾乎是假日的一半,餐點也有折扣,服務也較客滿的假期要優。 在台灣,吉日裡舉行婚禮的新人多;在韓國,週六假日從早到晚都有人舉行婚禮。遇上這種吉日或假日,專辦婚禮的宴客禮堂與餐廳總是爆滿,不僅賀客會不小心走錯場子,有時還得同時趕兩三場而不能專心祝賀,讓新人與賀客格外地忙碌。所以,避開週末假期,在平日晚上 8點左右舉行婚禮的趨勢已然成形。 朝鮮日報 3月 14日報導,現今「禮拜五婚禮」有增加的趨勢,以樂天大飯店(Lotte Hotel)為例,去(2014)年有 20%的婚禮是在禮拜五舉行,此為 5年前的 2倍。該飯店訂席部門經理表示,從 2~3年前開始,新人對於形式或體面的需求不若從前,現在講求務實,面子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 不過,傳統想法上,即使新人們想要選擇平日舉行婚禮,往往會碰到家中長輩或周遭親友的反對聲浪。可見得,結婚仍然受制於傳統價值觀,不是一對新人想要怎樣就能怎樣。###

專業值多少錢?-2015.03.10

前不久去某景點,在該站的旅遊服務中心拿了「韓文」的旅遊地圖,看了看翻譯內容,我感到悲哀。 曾經看過許許多多慘不忍睹的翻譯,有些大概可以猜想得到是使用網路上的翻譯機,前前後後上上下下,看中文就不通,怎敢直接把外文翻譯貼上去呢?幾年前翻譯過一份某公司產品介紹,被該公司大改特改後退件,改得莫名其妙,他們是找誰審稿?懂什麼呀?是用翻譯機對對看,或是找了個有某種職銜但不太懂該語言的人嗎?覺得可笑又憤怒,花錢的是大爺,那我就不叫他們大爺,藐視那不專業的人吧,不想為區區五千元翻譯費去迎合他們。 當有人詢問筆譯費用時,我會請教是有關何領域,大概的字數有多少,以便提供精確的報價。有次,對方說,他們希望一字不要超過 0.3 元(新台幣),我就婉謝了(其實是想罵人)。有些人還不悅地表示,他們找過某大學某語文系學生,價格更低云云。這讓我苦笑不得。若只介意價格成本,一開始就找學生就好了,或自己現在就來個「職前訓練」,花個五六年、十來年再翻譯算了,何必打電話詢問我呢?拿個業餘的價格來要求三十年專業者。口譯詢價時,還有人更誇張,以為支付比工讀生時薪高就是個好價格,不得不懷疑這種人智商不足,沒常識到極點。 市面翻譯價格紊亂,一來是發包者為了壓低成本,剝削腦力勞力的提供者;另一是因為有些翻譯者本身為了接案而「低價求有」,也有些人不懂裝懂,品質太差,這都是自作孽,害了其他專業譯者。 翻譯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做嗎?筆譯與口譯都不是隨便可以勝任的工作。不同的兩種語言,不只是文字不同,說的話不一樣,歷史、文化、習俗…,生活態度都不太一樣,只懂語文的皮毛,就以為可以翻譯了呢。更可悲的是,多數的發包人本身不懂該語言,或是個半調子,還會審稿修改專業翻譯,或只相信在國外取得的學歷(到國外拿學士學位的,一定就能精通外語嗎?),或官大學問大。這種看多了,覺得悲哀。     能不能算便宜一點?--Buzz Orange

進口_外籍_性別_兩極_2015.03.09

BUT~~~ 即使本質上是個事實,但不應歧視較弱勢的一方。 女性長久以來都在適應父系社會裡的種種不公平,現在社會更多元也沒有太大的改善。 我認為柯文哲的「進口」說,本意上並無惡意,卻無意間反映了社會上的不義。 現今台灣社會,對「外籍」有兩極的態度, 東南亞與中國配偶是一種、 包括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等東歐國家在內的歐美白人是一種。 另一種兩極是,對於貧窮一方的歧視。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3085008-1.aspx

對錯

對的時間,錯的人 錯的時間,對的人 對的時間,對的人   錯的時間,錯的人 都對與都錯, 前者幸福、後者無牽扯 問題出在 「錯的時間,對的人」、「錯的人,對的時間」 命吧   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