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擠進大企業窄門 南韓青年靠SPEC

拚學歷拚‘SPEC’ 高學歷青年失業嚴重
白兆美 《全球中央》2015.08

韓國的青年大都嚮往大企業。從大學生對企業的喜好排行前十名企業來看,他們心目中的夢幻企業前十大皆在國際經貿版圖上有名號,其中三星電子是常勝軍。一家人力銀行(job korea)自2004年至2014年期間,針對大學生實施的最想進入的企業問卷調查結果,第一名始終是「三星電子」,十年未變。


大企業選才嚴  就學拚SPEC

三星、LG、現代汽車等熱門企業,選才要看學校成績、性向、各項專業能力,而這種標準在南韓稱為「spec」。
不知「spec」可能就不是南韓人。他們可能從國小就得為充實「spec」做準備。所謂「spec」雖源自英文specification,但其意已非「規格」或「說明書」,係指求職者在學期間所取得與累積的各種成果、資格等條件,是舉凡學歷、學分、多益成績、海外研習、實習經驗等的綜合評分。
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要看「spec」,大企業更重視「學緣」,要先看是否為「SKY(註1」畢業。因此,韓國人從小就要拚上第一志願,進入大學校園隨即展開就業準備,「任你玩四年」一詞根本是天方夜譚,競爭激烈且壓力沈重。
再者,近十年文科畢業生在求職市場上明顯遭冷落,求職門路變得十分狹窄。根據一家股市情報媒體(etomato)所做的調查顯示,青年的夢幻大企業幾乎是資訊業與重工業,而十大人氣企業近年招才以理工科系為主,大概占了八成。
如今,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困境,超越了青年們的個人問題,早已擴大到整個社會的課題。韓國統計廳公布2015年元月份青年(1529歲)失業率為9.2%,是16年來的歷年新高。然而,不出半年,6月爆發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疫情,青年就業雪上加霜、難上加難。根據統計廳715日發佈的最新統計得知,6月份的青年失業率衝上10.2%,這是上世紀末,南韓因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以來的次高失業率。
青年求職考慮薪資福利或興趣皆有,但大家的首要目標還是竭盡所能擠進大企業,何以非得是大企業?

延退措施  壓縮就業空間

根據韓國雇用勞動研究院2015年初公布的「事業體各規模別薪資與勞動條件之比較」報告書得知,2004年大企業平均月薪是韓幣238萬元(約新台幣65千元)、中企業(300人以下公司)1423千元(約新台幣389百元)。十年後的2014年,大企業正職人員平均月薪為3598千元(約新台幣98千元)、中企業約聘人員則只有204萬元(約新台幣557百元)。薪資是10056.7。若以時薪做比較,差距就拉大到10040.7
簡言之,同工不同酬,誰也不想當後者。所以想要成為大企業正職員工,必需在「spec」上出類拔萃,成為頂尖。
如何解決日益嚴峻的青年失業問題?「大韓商工會議所」透過「青年失業展望與對策報告書」呼籲先從教育與勞動領域追本溯源。報告書直指現今的青年失業源頭,出自二十年前大開大學之門所導致高學歷者過剩的後遺症。報告中也說,今年起至四年內,就業市場上的求職人口將暴增。還因為明年起韓國將實施延退措施(註2,大企業的屆齡退休人員從今年的16千人,到明年與後年分別遽降至各4千人;中企業後年起實施延退措施,因而2016年屆齡退休者預估有175千人,到了2017年就只有38千人退休。延退影響企業添新血的空間,商工會預測明年起三年內的青年失業率將維持在9.7%10.2%之間,青年就業前景尚不明朗。

大企業機會少  服務業盼出頭

朴槿惠總統為了擴大青年就業,就任以來一連推動「工、讀」併行制、青年實習制、海外就業研習事業等多項青年就業方案,但至今的統計數字顯示那些措施沒有顯著效果。年輕一代甚至被稱為是「失信世代(註3」、「五拋世代(註4」,以及「人口論(註5」。
大韓商工會議所副會長李東根(音譯)指責二十年前的教改製造出不符實際就業市場且過剩的高學歷者,他呼籲產官學界合作為青年失業找出解決之道。
直屬總統的青年委員會委員長慎鏞漢說,大企業僧多粥少,扶植如觀光餐飲、醫美相關高附加價值服務業對於促進就業效益大。
資料顯示,國內生產毛額(GDP)每增加約 87萬美元,製造業約可創造9.3人的工作機會、服務業可創造出16.6人的工作機會。社會一時難以摒棄嚮往大企業的迷思,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擴大青年就業的將是服務業。###

l 
(註1所謂「SKY」就是國立首爾(Seoul)大學、私立高麗(Korea)大學、私立延世(Yonsei)大學的英文頭文字簡稱。
(註2延退措施源自「薪資封頂制」。係保障勞工的退休年齡,免於遭受勸退或榮退的實質上非自願離職情形;另一方面也可適用於延後退休年齡的時程。兩者皆需到了一定年齡時,設定勞工薪資上限並逐步刪減薪資的配套措施,以保障或延長退休屆齡。
政府要推動企業延退與薪資封頂制,除了保障中高齡工作權,主要用意在於鼓勵企業招才,以利提升青年就業率。
由於薪資封頂制實際上是調降勞工薪資,因此公司若要實施此一制度,必需先獲得工會的同意或取得半數員工的同意。
(註3失信世代:青年失業與信用不良的合成語
(註4五拋世代:放棄戀愛、結婚、生育、人際關係、買房
(註5此「人口論」非彼 「人口論」,而是源自表示90%人文相關文史哲科系畢業生,畢業找不到工作而閒閒玩的意思,原是「人九玩(發音與「人口論」相同)」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_201008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 《全球中央》2010. 08 白兆美  曾與裴勇俊、崔智友在《冬季戀歌》演出,一躍成為韓流明星的演員兼歌手朴容夏(圖左,網路), 6 月底在首爾的寓所上吊身亡。這個事件與最近一次韓國藝人自殺事件相距不過 3 個月,今年 3 月 29 日,已故韓流明星崔真實(圖右,網路, 2008 年 10 月自殺身亡)胞弟,演員崔真永也同樣選擇在寓所中上吊方式結束生命。一連串的藝人自殺消息,不得不讓人覺得「韓國人的自殺率很高」,不禁要問「韓國的演藝圈到底怎麼了?」 在韓國國內談論明星自殺議題時,通常以 2005 年李恩珠的自殺為分水嶺(表一),當時,李恩珠年僅 25 歲,外型亮麗又是高知名度的人氣明星,所以她在寓所上吊身亡的消息,震驚各年齡層影迷,許多人感到惋惜,更多人覺得錯愕,為什麼耀眼的明星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到 2007 年初,歌手許允( U;Nee )與演員鄭多彬相繼離世,此時,演藝圈的自殺風潮已升級為社會問題。 2008 年,因為債務問題及網路流言等因素,奪走演員安在煥與韓流明星崔真實的性命。當整個社會因崔真實的自殺而深受打擊時,前後 4 天之內,另有兩位藝人也自行選擇永遠退出人生舞台, 12 月 1 日則男子五人團體 M. Street 成員李瑞賢在錄音工作室上吊身亡。 2008 年的韓國演藝圈可謂是籠罩在強烈冷氣團之中,即低迷又哀傷,而這時的群體主義再次加溫至沸點,社會各界紛紛呼籲防止自殺,營造友善環境等一系互的活動。不過,去年也有一位已在國際伸展台展露頭角的美麗名模金多蔚(圖, esteem 模特兒經紀公司),在巴黎的寓所自盡,今年則已經發生歌手崔真永、導演郭志均、韓流明星朴容夏等三起娛樂圈的悲劇事件。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韓國藝人這麼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會多想想愛他們的親友與支持者呢! 〈表一〉 死亡時間/得年 姓名 職業;榮譽(最近期) 備註 2010. 06. 30 / 33 朴容夏 演員、歌手; 2009 年 Mnet 20’s Choice Hot GlobalStar 獎 憂鬱症;寓所上吊

網路流言蜚語

網路流言蜚語 藝人自殺共犯 2008. 12. 17 去年秋天,南韓演員安在煥被發現在轎車內燒炭自殺身亡之後,曾在〈玫瑰人生〉等多齣連續劇演出的藝人崔真實 10 月 2 日在寓所上吊身亡,兩者棄世的時間相距不到一個月(見表一)。不開心的娛樂新聞並非僅止於此,崔真實往生的隔天和第四天,另有兩位藝人也自行選擇永遠退出人生舞台, 12 月 1 日則男子五人團體 M. Street 成員李瑞賢在錄音工作室上吊身亡,這讓低迷的南韓影視圈更加哀傷,不景氣的娛樂圈去年一直籠罩在強烈冷氣團之中,而南韓社會受到衝擊的同時,群體主義的熱度瞬間沸騰。 〈表一〉 時間 藝人(音譯) 備註 2008. 12. 01 李瑞賢 歌手,債務,錄音室上吊 2008. 10. 06 金智厚 男模兼演員,出櫃同志;電視劇〈土地〉,寓中上吊 2008. 10. 03 張彩媛 變性藝人(由男變女),寓中上吊 2008. 10. 02 崔真實 演員,網路謠傳放高利貸逼死藝人安在煥; 4 年前離婚,憂鬱症;電視劇〈玫瑰人生〉,寓中上吊 2008. 09 安在煥 演員,網路謠傳鉅額欠債,車內燒碳 2007. 05 呂在求 演員,電視劇〈首爾 1945 〉,寓中上吊 2007. 02. 10 鄭多彬 演員,憂鬱症,寓中上吊 2007. 01. 21 U-Nee 歌手,憂鬱症,寓中上吊,網路流言 2005. 02 李銀珠 演員,憂鬱症,寓中上吊 看過電影《阮玲玉》(港星張曼玉因此片獲 1991 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2 年柏林國際影展最佳女演員和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觀眾,對於片中 1930 年代上海電影界著名女演員阮玲玉為了逃離小

兒童節有感

2016.04.04. 今天是「兒童節」,讀小學時,每逢此時節總會齊唱『四月四日兒童節,我們兒童最快活⋯⋯』。從前的兒童放學回家,有的幫忙家計家事,有的在田野街坊玩耍,或者一群人跑到有錢人家(有電視的鄰居家)圍著電視看,回想起來嘴角仍然揚起,真的是快活。 數十年後,我們下一代的兒童,享有各式各樣的高科技產品,房間塞滿了中國製造的玩具,但玩伴少了,競爭變得激烈了,比起我們那個年代聰明得多,可是,他們也得忙於準備未來。是因為大家都變聰明所以競爭激烈,還是有其他原因? 》 》 「教改」一詞在我印象中是無所適從、多「元」入學。家中 4個孩子,從第一屆教改試驗對象到末代基測都經歷了。四個孩子四個制度,還沒適應就又換了新的方式。不得不懷疑我們在學習與模仿進步國家的制度時,可能過於樂觀,卻沒有考慮到處於不同的社會文化。 從前,能讀大學的,一是要夠用功,一是要能湊足學費。現在,不怎麼用功、沒有意願讀書的人,也都有學校可以就讀,且有助學貸款應急。如此看起來,社會已經達到公平的境界,因為學習機會普及、只要願意,任誰都可以受高等教育。不過實際情形反而變得更不公平,教育領域裡的「財」高於「才」。 從前憑「惟有讀書高」的信念,以努力讀書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如今,家庭經濟允許的,正規課程之外,尤其重視英語等外語能力、參加科學數理競賽、高水準的音樂美術技藝⋯⋯。各種版本的教科書只是基本中的基礎,更需習得十八般武藝。中產與上流階級尤其在意他人子女享有的資源,為了在教育領域上能高人一等、贏在起跑點、掌握優勢,與教育「業者」共同造就出嚴重貧富差距的教育市場。 整體社會營造出怎樣的教育面貌,我 們真的達到自由與普及教育體系嗎?還是只把皮毛移植過來,沒有吸取精髓。 我們是否離自由創意、獨立 思考的整體教育環境,仍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