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顧營養省荷包 南韓中小學校免費供午餐

從學童營午 改善飲食習慣《全球中央》2014.12
白兆美


樂活、慢活是經濟繁榮之後受到重視的名詞。以孩童的飲食為例,現今一日三餐應該不是大問題,但內容上,許多學生攝取高熱量高油高糖等所謂垃圾食物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均衡營養、美味與食安上也有不少當前課題,例如為了增色增味添加不當成分而危害了身體健康。在經濟上,半世紀前難以想像的廚餘更是逐年增加。
飲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它也是長久以來的習慣。說到韓國人的飲食,總免不了提及泡菜、大醬鍋等醃製品。它雖簡單卻也是健康發酵食品,可是南韓的學童因環境的改變,胃口也產生了變化,不必每餐都要有泡菜。
南韓在1990年代之後,經濟繁榮帶來寬裕的生活,工商與都市化的同時,婦女就業率提高,社會更加關切弱勢學童的午餐問題,再加上整體的飲食趨於西方化、速食化,享受進口食品、攝取更多肉類,卻也造成孩童生理上的早熟與國人健康上的三高警示,並不時出現食品的安全問題,遂追求樂活、慢活成為高品質生活的趨勢。
現今,喜歡吃麥當勞等西方速食的人,多半從小就有接觸此類食品,許多家長與師長還會將速食做為獎勵的手段;國產農畜產品方面,也有一部分的產銷者為了降低成本、快速成長、改善口感,在動植物生長與加工過程之中,添加許多有害身體健康的成分,長期以往嚴重危害國人身心健康發展。
不同於社會中堅的成人已經養成了不易改變的飲食習慣,孩童的飲食喜好與習慣還有機會從小培養,而且孩童在成長過程之中,對於各各家庭的影響很大,因此,培養學童健康飲食習慣,成了食安、營養單位與家長們所追求的目標。因應而生的就是「學校給食法」,該法規範全國高中與國中小學校供應的午餐相關事項,並以提升營養與食材的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改善國人飲食生活為其目的。
均衡營養與食品的安全政策,主要在學校推行。原先的校內營養午餐是以招標外包方式,遂因外包午餐爆發幾起食物中毒引起廣範的注意與批判之後,為了就近把關學校午餐的品質,外包改為校內烹調供餐。幾經修法後,2006年通過「學校給食法修正法案」,確立了學校午餐以校內自主烹煮的供餐方式,學生、家長與學校三方同時成了監督者。不同於台灣的是,南韓提供全國國中小全體學生與低收入戶學童免費午餐,有些鄉鎮層級的高中也供應免費午餐。
最新統計顯示,全國享有免費午餐的學生比例近7成,其中,首爾市71.6%、釜山市55.4%。學校供餐的情形從1997年的58.4%,到了2011年已達到99.9%。南韓全國有114百多所高中及國中小與特殊學校,其中約697萬的學生,享有營養午餐,佔全國學生99.3%。比例如此高,是因為學校的營養午餐並非選項,而是每生必需接受的措施。
讓成長中的學童與青少年體認食品安全與高品質營養價值的最佳途徑,除了單純教材的言教,還有一種方法是親身體驗。所以許多學校自行或與農業單位合作開發學童參與農作體驗課程,了解食品的生長過程,與「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兼具了理論科學與情感上的教育。
雖然以改善學童與家長的飲食習慣與增進身心健康為目的,但在政界有時會以不同面貌發酵,例如民意代表與地方政府首長也常常以免費提供學童健康食材的營養午餐為政見與政策,成了政爭的工具。曾為國會議員、兩屆首爾市長的吳世勳反對實施全面免費營養午餐,於是在為2011年與當時的在野黨陣營攻防學童營養午餐議題時,將以請辭市長職作為籌碼付諸公民投票,結果投票率不及三分之一,吳世勳也因此辭了市長職務。
原本以學生健康與體認農民的辛勞,以及使用國產有機食材、為食品安全把關為手段目的,可是在政擅以「免費供應」為題掀起不小的波瀾。推動免費者是以照顧全國青少年以下學生的營養與健康為目的,反對者是認為學校午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尤其因為食材的採購造成勾結問題以及餐點不合胃口而造成龐大廚餘的增加。但能否實施為營養、安全、健康為目的的政策,最終還是取決於財源,因為學生免費午餐費用由中央的福利預算與地方財政各負擔一半,如果稅收沒有增加,推行這項福利政策確實有困難。
學生在校吃的午餐,有助攝取均衡營養、家長免付費或負擔低,又可以照顧到國產農牧業生計,立意本身就可達到三贏的局面。食材方面,對健康與環境有正面影響的有機農產品比例相當高,根據2012年學校營養午餐所使用的有機農產品調查資料顯示,每年平均使用13萬至185千公噸左右,有機食材的比重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根據一項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全球男性平均身高,前13名都是歐洲人,南韓位居第38名,但在東亞是屬於最高的平均值,是否為飲食改變產生的結果,值得研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_201008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 《全球中央》2010. 08 白兆美  曾與裴勇俊、崔智友在《冬季戀歌》演出,一躍成為韓流明星的演員兼歌手朴容夏(圖左,網路), 6 月底在首爾的寓所上吊身亡。這個事件與最近一次韓國藝人自殺事件相距不過 3 個月,今年 3 月 29 日,已故韓流明星崔真實(圖右,網路, 2008 年 10 月自殺身亡)胞弟,演員崔真永也同樣選擇在寓所中上吊方式結束生命。一連串的藝人自殺消息,不得不讓人覺得「韓國人的自殺率很高」,不禁要問「韓國的演藝圈到底怎麼了?」 在韓國國內談論明星自殺議題時,通常以 2005 年李恩珠的自殺為分水嶺(表一),當時,李恩珠年僅 25 歲,外型亮麗又是高知名度的人氣明星,所以她在寓所上吊身亡的消息,震驚各年齡層影迷,許多人感到惋惜,更多人覺得錯愕,為什麼耀眼的明星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到 2007 年初,歌手許允( U;Nee )與演員鄭多彬相繼離世,此時,演藝圈的自殺風潮已升級為社會問題。 2008 年,因為債務問題及網路流言等因素,奪走演員安在煥與韓流明星崔真實的性命。當整個社會因崔真實的自殺而深受打擊時,前後 4 天之內,另有兩位藝人也自行選擇永遠退出人生舞台, 12 月 1 日則男子五人團體 M. Street 成員李瑞賢在錄音工作室上吊身亡。 2008 年的韓國演藝圈可謂是籠罩在強烈冷氣團之中,即低迷又哀傷,而這時的群體主義再次加溫至沸點,社會各界紛紛呼籲防止自殺,營造友善環境等一系互的活動。不過,去年也有一位已在國際伸展台展露頭角的美麗名模金多蔚(圖, esteem 模特兒經紀公司),在巴黎的寓所自盡,今年則已經發生歌手崔真永、導演郭志均、韓流明星朴容夏等三起娛樂圈的悲劇事件。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韓國藝人這麼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會多想想愛他們的親友與支持者呢! 〈表一〉 死亡時間/得年 姓名 職業;榮譽(最近期) 備註 2010. 06. 30 / 33 朴容夏 演員、歌手; 2009 年 Mnet 20’s Choice Hot GlobalStar 獎 憂鬱症;寓所上吊

網路流言蜚語

網路流言蜚語 藝人自殺共犯 2008. 12. 17 去年秋天,南韓演員安在煥被發現在轎車內燒炭自殺身亡之後,曾在〈玫瑰人生〉等多齣連續劇演出的藝人崔真實 10 月 2 日在寓所上吊身亡,兩者棄世的時間相距不到一個月(見表一)。不開心的娛樂新聞並非僅止於此,崔真實往生的隔天和第四天,另有兩位藝人也自行選擇永遠退出人生舞台, 12 月 1 日則男子五人團體 M. Street 成員李瑞賢在錄音工作室上吊身亡,這讓低迷的南韓影視圈更加哀傷,不景氣的娛樂圈去年一直籠罩在強烈冷氣團之中,而南韓社會受到衝擊的同時,群體主義的熱度瞬間沸騰。 〈表一〉 時間 藝人(音譯) 備註 2008. 12. 01 李瑞賢 歌手,債務,錄音室上吊 2008. 10. 06 金智厚 男模兼演員,出櫃同志;電視劇〈土地〉,寓中上吊 2008. 10. 03 張彩媛 變性藝人(由男變女),寓中上吊 2008. 10. 02 崔真實 演員,網路謠傳放高利貸逼死藝人安在煥; 4 年前離婚,憂鬱症;電視劇〈玫瑰人生〉,寓中上吊 2008. 09 安在煥 演員,網路謠傳鉅額欠債,車內燒碳 2007. 05 呂在求 演員,電視劇〈首爾 1945 〉,寓中上吊 2007. 02. 10 鄭多彬 演員,憂鬱症,寓中上吊 2007. 01. 21 U-Nee 歌手,憂鬱症,寓中上吊,網路流言 2005. 02 李銀珠 演員,憂鬱症,寓中上吊 看過電影《阮玲玉》(港星張曼玉因此片獲 1991 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2 年柏林國際影展最佳女演員和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觀眾,對於片中 1930 年代上海電影界著名女演員阮玲玉為了逃離小

兒童節有感

2016.04.04. 今天是「兒童節」,讀小學時,每逢此時節總會齊唱『四月四日兒童節,我們兒童最快活⋯⋯』。從前的兒童放學回家,有的幫忙家計家事,有的在田野街坊玩耍,或者一群人跑到有錢人家(有電視的鄰居家)圍著電視看,回想起來嘴角仍然揚起,真的是快活。 數十年後,我們下一代的兒童,享有各式各樣的高科技產品,房間塞滿了中國製造的玩具,但玩伴少了,競爭變得激烈了,比起我們那個年代聰明得多,可是,他們也得忙於準備未來。是因為大家都變聰明所以競爭激烈,還是有其他原因? 》 》 「教改」一詞在我印象中是無所適從、多「元」入學。家中 4個孩子,從第一屆教改試驗對象到末代基測都經歷了。四個孩子四個制度,還沒適應就又換了新的方式。不得不懷疑我們在學習與模仿進步國家的制度時,可能過於樂觀,卻沒有考慮到處於不同的社會文化。 從前,能讀大學的,一是要夠用功,一是要能湊足學費。現在,不怎麼用功、沒有意願讀書的人,也都有學校可以就讀,且有助學貸款應急。如此看起來,社會已經達到公平的境界,因為學習機會普及、只要願意,任誰都可以受高等教育。不過實際情形反而變得更不公平,教育領域裡的「財」高於「才」。 從前憑「惟有讀書高」的信念,以努力讀書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如今,家庭經濟允許的,正規課程之外,尤其重視英語等外語能力、參加科學數理競賽、高水準的音樂美術技藝⋯⋯。各種版本的教科書只是基本中的基礎,更需習得十八般武藝。中產與上流階級尤其在意他人子女享有的資源,為了在教育領域上能高人一等、贏在起跑點、掌握優勢,與教育「業者」共同造就出嚴重貧富差距的教育市場。 整體社會營造出怎樣的教育面貌,我 們真的達到自由與普及教育體系嗎?還是只把皮毛移植過來,沒有吸取精髓。 我們是否離自由創意、獨立 思考的整體教育環境,仍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