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喜怒哀樂之燒酒人生_201312

喜怒哀樂之燒酒人生
白兆美

燒酒代言  韓流最夯女星包辦

李孝利、具惠善、李珉廷、申慜娥、宋惠教、朴敏英、河智苑、申世炅、UEE、金泰希、孫淡妃、閔孝琳、具荷拉、金泫雅…,都是知名韓流偶像明星,她們之間另外有一個共通點,不單單是指A咖美女或大咖,而是「酒」。

各行各業到了年底特別忙碌,趕出貨衝業績,許多名為忘年的飯局。韓國的年終聚餐雖與台灣的尾牙類似,但「酒」所占據的份量恐怕無人能比。

2013年的景氣不如預期,南韓也因為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導致食品消費市場明顯萎縮,但根據尼爾森市調公司10月發表的2013上半年「快速消費商品」趨勢報告顯示,惟有酒類銷售與營業額一枝獨秀。雖不能斷言不景氣時酒就賣得更好,但韓國人鍾情於酒應該不會有錯。

接觸酒的人,多半是因為酒能助興又可澆愁,喝到第3攤的「炸彈酒」後,無論飲酒的動機是什麼,通常是「茫了、掛了」。這種場合,能「存活」的可能達官顯要董座輩的,因為依照常理,他們通常會找來「白騎士」或「黑薔薇」,默默助陣,幫忙代喝或擋酒。喝酒有時還能成為避責工具,因為酒後闖禍就怪到酒,對人竟然還會選擇原諒。

看過韓劇的人應該有注意到,劇中總是出現吃吃喝喝的場景。無論婆媽劇、偶像劇,不管劇情是灑狗血或清純的,不分老中青或男女,幾乎每一集都能安排飲酒場景,國外戲迷看了大概會以為韓國人怎麼都是「不喝不相識」。

所有的酒類之中,「燒酒」做為南韓的國民酒當之無愧。只要看廣告代言人就知道燒酒多「強」。數字會說話,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2011年韓國燒酒大廠「真露」穩坐全球蒸餾酒銷售冠軍寶座,這一款酒的年銷量超過6千萬箱(30瓶/箱),銷量比第2名思美洛伏特加要多出近2.5倍。若考量到燒酒並非廣範銷到全球市場,歐美對於韓國燒酒很陌生的情況的話,那些驚人的銷量幾乎來自於國內,完全符合深受全國人民愛戴的愛國型「國民酒」定義。

韓國人為何獨鍾燒酒?

近十年,國際上對韓國的認知普遍來自於三星、LG等資訊科技產業、奧運等體育賽事,以及韓流演藝等光鮮亮麗的一面。但翻開朝鮮半島的歷史,韓國人數千年來受制於強鄰下,至20世紀中葉都處於選擇與鄰國妥協,也處於不能完全自主的狀態,因此性情原本溫和而多些哀傷。悲苦的人特別喜歡藉酒澆愁,平民老百姓就以庶民的、大眾的酒獲得安慰。庶民不若王親貴族與文化墨客,不必要懂酒、吟詩或表現優雅,所以純就助興、澆愁、壯膽、拉近距離,甚至為了養生目的飲酒。

由於燒酒銷量太大,為了快速地大量生產,不太講究慢工細活,蒸餾酒的味道就像是簡單以酒精滲水稀釋的飲品,所以還不習慣韓國燒酒的外國人,通常不會覺得可口。可是對韓國人而言,它即便宜又能隨時隨地買得到,而且容易醉,所以想熱絡氣氛、發洩怒氣,燒酒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快樂也~想念也喝了攏同款

南韓歌壇女神李孝利,長久以來擔任燒酒廣告明星,另外,李炳憲的新婚妻子李珉廷、〈江南StyleMV中與Psy大跳性感舞的泫雅都曾是燒酒代言人。若有男星躋身燒酒代言人,也只有能像宋仲基、劉亞仁那樣的花美男才受到酒商青睞,可見韓國燒酒的目標客群是年輕世代。不過,去年底,「江南大叔」Psy首度擊敗所有高人氣女藝人,成為南韓最大廠牌燒酒代言人,還拍了十多種「飲酒方法」的短片放在youtube上,利用psy的高知名度,酒商也有意讓燒酒大舉進軍國際市場。

其實韓國燒酒除了龍頭老大「真露」之外,至少還有十多種品牌,有些甚至只在特殊場合出現,例如釜山的「大鮮」釀酒廠一款名為「想念也」已成為釜山地區葬禮與祭祀專用燒酒。為何是專用呢?因為懷念故人,所以用「想念」,該酒廠另有一款名為「快樂也」燒酒,成分度數與「想念也」相同,顧名思義快樂時喝「快樂也」、思念時喝「想念也」,名稱不同可通吃喜慶喪禮,還多了一分幽默趣味性。

喝到茫是為哪樁?

酒文化也能反映民族性。韓國接受群體與顧全大局的性格十分明顯,即使平常尊重每一成員乃獨立個體、各有各的特色與好惡的事實,但在面對事情時,個人通常自動變身「隱藏版」,而配合大局或群體,展現一致團結合作的精神。所以韓國人為了一個目標,號召眾人之力成事已是常態。

近代的飲酒文化,可回溯1960年代從農業社會轉入工商經濟時期,亦即從物資匱乏困頓轉為經濟起飛的時間點。工商業發展初期,勞力密集產業功不可沒,其中勞工出力甚多,而勤奮的勞工將一天的疲憊與悲苦情緒,藉酒獲得慰藉。

在劇烈競爭的環境裡,韓國的上班族在職場受到相當大的壓力,所以有些人將飲酒視為預防心病的出口,化解抑鬱。可謂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傷心不如傷身吧!還有為了化解半生不熟的尷尬氛圍、壯膽以便表達心境、打破彼此之間的藩籬,為使氣氛融洽,喝酒還是他們相當普遍的選擇。所以大學新生訓練、校慶活動,職場上談生意、升遷、被炒魷魚,搬新家等各式場合皆可見有酒相伴。

韓國人在酒席上常見勸酒的情形,習俗上,若酒杯沒見底是不可以添酒的,所以與韓國人同席時,乾杯後把酒杯倒過來抖一抖表示尊重同席者,也表示很阿莎力。乾杯後再添酒,除了自己喝,還喜歡將喝乾的酒杯遞給他人以表敬意或示好。由於酒經常在扮演溝通工具的角色,因此在一個團體裡,酒量好的人,甚至被人羡慕,因為會喝還會被認定是擅長於社交、辦事能力比較強的人。

政府贊助大學生「節酒社團」

說到燒酒、清酒、白酒、威士忌、紅酒、啤酒、伏特加,可能會聯想到韓日中英法德俄,各國的代表性酒類相當鮮明。韓國人興致來時以續三攤的「炸彈酒」收尾,能喝這麼多,除了可能是酒量好,還有可能是因為容易買到酒,另外也因為總會有人幫忙結帳。

一般歐美購買菸酒的商店營業時間都是限定的,買酒相對地不方便,即使在歐美酒館,因為習慣上得即點即付,每喝一杯就要掏一次錢,喝起來恐怕礙手。反觀東方習慣喝完才結帳,席間勸酒灌酒就成了平常事,暴飲乃至不醉不歸遂有常態之感。

在生活上韓國人容易取得酒,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便利商店、餐飲店與酒館可提供酒品,任何人下了課或下了班,咫尺距離就能走到供應酒類的店家;不好酒的人,若想以「開車」這類極正當的理由拒喝也難,因為要勸酒的人甚至願意幫忙付代理駕駛費用,還有些人是聯袂去汗蒸幕過夜。

台灣也是隨處買得到酒,喝酒闖禍事件也時有所聞,可是派駐台灣的韓商或與台灣人洽公洽商過的韓國人,對於台灣上班族無論多忙,一到中午即可大方放下手邊事情,吃午餐睡午覺感到即驚且羡。職場韓國人,主管沒休息不敢放鬆,事情沒辦妥也不離開崗位,所以看到台灣人總是泰然,也不介意他人眼光的樣子,讓他們羡慕不已。


三星企業就曾在社內下達節酒令,勸導不勸酒不灌酒,企業內部發起改善飲酒風氣。而大學正逢脫下制服,開始學習喝酒的萌芽期,事實上,韓國的大學校園周邊的酒店相當多,學生處於容易接觸酒的環境裡。有鑑於此,韓國保健福祉部從2007年起,支援大學生成立「節酒社團」,至今可望超過100所大學開辦節酒社團。近6年來,大學節酒社團多少對於青年學子少碰酒或進一步戒酒方面產生效果。從而應可期待社會上的喝三攤風氣,逐步地改善並建立較健康的飲酒文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_201008

華麗藝人的自殺王國 《全球中央》2010. 08 白兆美  曾與裴勇俊、崔智友在《冬季戀歌》演出,一躍成為韓流明星的演員兼歌手朴容夏(圖左,網路), 6 月底在首爾的寓所上吊身亡。這個事件與最近一次韓國藝人自殺事件相距不過 3 個月,今年 3 月 29 日,已故韓流明星崔真實(圖右,網路, 2008 年 10 月自殺身亡)胞弟,演員崔真永也同樣選擇在寓所中上吊方式結束生命。一連串的藝人自殺消息,不得不讓人覺得「韓國人的自殺率很高」,不禁要問「韓國的演藝圈到底怎麼了?」 在韓國國內談論明星自殺議題時,通常以 2005 年李恩珠的自殺為分水嶺(表一),當時,李恩珠年僅 25 歲,外型亮麗又是高知名度的人氣明星,所以她在寓所上吊身亡的消息,震驚各年齡層影迷,許多人感到惋惜,更多人覺得錯愕,為什麼耀眼的明星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到 2007 年初,歌手許允( U;Nee )與演員鄭多彬相繼離世,此時,演藝圈的自殺風潮已升級為社會問題。 2008 年,因為債務問題及網路流言等因素,奪走演員安在煥與韓流明星崔真實的性命。當整個社會因崔真實的自殺而深受打擊時,前後 4 天之內,另有兩位藝人也自行選擇永遠退出人生舞台, 12 月 1 日則男子五人團體 M. Street 成員李瑞賢在錄音工作室上吊身亡。 2008 年的韓國演藝圈可謂是籠罩在強烈冷氣團之中,即低迷又哀傷,而這時的群體主義再次加溫至沸點,社會各界紛紛呼籲防止自殺,營造友善環境等一系互的活動。不過,去年也有一位已在國際伸展台展露頭角的美麗名模金多蔚(圖, esteem 模特兒經紀公司),在巴黎的寓所自盡,今年則已經發生歌手崔真永、導演郭志均、韓流明星朴容夏等三起娛樂圈的悲劇事件。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韓國藝人這麼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會多想想愛他們的親友與支持者呢! 〈表一〉 死亡時間/得年 姓名 職業;榮譽(最近期) 備註 2010. 06. 30 / 33 朴容夏 演員、歌手; 2009 年 Mnet 20’s Choice Hot GlobalStar 獎 憂鬱症;寓所上吊

網路流言蜚語

網路流言蜚語 藝人自殺共犯 2008. 12. 17 去年秋天,南韓演員安在煥被發現在轎車內燒炭自殺身亡之後,曾在〈玫瑰人生〉等多齣連續劇演出的藝人崔真實 10 月 2 日在寓所上吊身亡,兩者棄世的時間相距不到一個月(見表一)。不開心的娛樂新聞並非僅止於此,崔真實往生的隔天和第四天,另有兩位藝人也自行選擇永遠退出人生舞台, 12 月 1 日則男子五人團體 M. Street 成員李瑞賢在錄音工作室上吊身亡,這讓低迷的南韓影視圈更加哀傷,不景氣的娛樂圈去年一直籠罩在強烈冷氣團之中,而南韓社會受到衝擊的同時,群體主義的熱度瞬間沸騰。 〈表一〉 時間 藝人(音譯) 備註 2008. 12. 01 李瑞賢 歌手,債務,錄音室上吊 2008. 10. 06 金智厚 男模兼演員,出櫃同志;電視劇〈土地〉,寓中上吊 2008. 10. 03 張彩媛 變性藝人(由男變女),寓中上吊 2008. 10. 02 崔真實 演員,網路謠傳放高利貸逼死藝人安在煥; 4 年前離婚,憂鬱症;電視劇〈玫瑰人生〉,寓中上吊 2008. 09 安在煥 演員,網路謠傳鉅額欠債,車內燒碳 2007. 05 呂在求 演員,電視劇〈首爾 1945 〉,寓中上吊 2007. 02. 10 鄭多彬 演員,憂鬱症,寓中上吊 2007. 01. 21 U-Nee 歌手,憂鬱症,寓中上吊,網路流言 2005. 02 李銀珠 演員,憂鬱症,寓中上吊 看過電影《阮玲玉》(港星張曼玉因此片獲 1991 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2 年柏林國際影展最佳女演員和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觀眾,對於片中 1930 年代上海電影界著名女演員阮玲玉為了逃離小

兒童節有感

2016.04.04. 今天是「兒童節」,讀小學時,每逢此時節總會齊唱『四月四日兒童節,我們兒童最快活⋯⋯』。從前的兒童放學回家,有的幫忙家計家事,有的在田野街坊玩耍,或者一群人跑到有錢人家(有電視的鄰居家)圍著電視看,回想起來嘴角仍然揚起,真的是快活。 數十年後,我們下一代的兒童,享有各式各樣的高科技產品,房間塞滿了中國製造的玩具,但玩伴少了,競爭變得激烈了,比起我們那個年代聰明得多,可是,他們也得忙於準備未來。是因為大家都變聰明所以競爭激烈,還是有其他原因? 》 》 「教改」一詞在我印象中是無所適從、多「元」入學。家中 4個孩子,從第一屆教改試驗對象到末代基測都經歷了。四個孩子四個制度,還沒適應就又換了新的方式。不得不懷疑我們在學習與模仿進步國家的制度時,可能過於樂觀,卻沒有考慮到處於不同的社會文化。 從前,能讀大學的,一是要夠用功,一是要能湊足學費。現在,不怎麼用功、沒有意願讀書的人,也都有學校可以就讀,且有助學貸款應急。如此看起來,社會已經達到公平的境界,因為學習機會普及、只要願意,任誰都可以受高等教育。不過實際情形反而變得更不公平,教育領域裡的「財」高於「才」。 從前憑「惟有讀書高」的信念,以努力讀書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如今,家庭經濟允許的,正規課程之外,尤其重視英語等外語能力、參加科學數理競賽、高水準的音樂美術技藝⋯⋯。各種版本的教科書只是基本中的基礎,更需習得十八般武藝。中產與上流階級尤其在意他人子女享有的資源,為了在教育領域上能高人一等、贏在起跑點、掌握優勢,與教育「業者」共同造就出嚴重貧富差距的教育市場。 整體社會營造出怎樣的教育面貌,我 們真的達到自由與普及教育體系嗎?還是只把皮毛移植過來,沒有吸取精髓。 我們是否離自由創意、獨立 思考的整體教育環境,仍有一段距離?###